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古韵琴音,怡情养德

——访北京古琴文化研究会会长韩杰

本刊记者 武凤珠    2023-07-31 09:51:00    《人民周刊》

北京市文联艺术工坊,层层帷幔垂下,偶有琴音流淌,为六月炎夏送来缕缕清凉。2023年6月10日,以“传承与坚守  创新向未来”为主题,展现北京古琴文化研究会5年成绩的第五届北京古琴文化展开展。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古琴文化艺术工作委员会委员、北京古琴文化研究会会长韩杰引导记者步入展厅,讲述起自己与古琴的渊源,以及对古琴文化、古琴事业发展的思索。

古琴,削木为琴、盘丝为弦,造型古色古香、余音清远绵长,是中华文明中历史最悠久的传统乐器之一,也是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认定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23年,恰逢中国古琴申报世界非遗项目成功20周年。

作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古琴,赓续传承的最大价值在哪里?韩杰认为,古琴艺术从古代少数文人走向当代普通群众,彰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进步;在当今时代广泛普及古琴艺术,更大的作用或许在于,吸引更多人通过弹奏古琴与古人对话、学习古人智慧,在古琴音乐中陶冶情操、修养德性,“这是古琴与其他很多乐器的区别”。

 

北京古琴文化研究会会长韩杰在第五届北京古琴文化展现场抚琴。本刊记者 武凤珠摄

 

琴缘:师从陈长林,自制七弦琴

一架古琴,合两方平木、绕7根丝弦,结构简约,普通人就可以自行制作。韩杰带记者走到展示古琴制作的陈列区,木板、锤头、刨刀等都是常见易得的材料和工具。韩杰就自制过一架古琴,那也是他使用过的第一架古琴。手捧一杯清茶,他的思绪飘回学琴之初的20世纪90年代。

“我女儿特别喜欢乐器,我就带她去学古筝。”古筝老师是一名从北方昆曲剧院退休的梁姓女老师,她不断推荐学生去学古琴。“她说古琴特别好,但是我没见过古琴,更找不着古琴。”直到一个多月后,韩杰偶然买到一盒音乐录音带,“听了特别震撼,这就是我想找的音乐”。

韩杰渴望的音乐,是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相适配、古朴典雅、流淌着几千年中华传统文化底蕴的音乐。“可是当时老师没有地方找,不认识。”古琴演奏者,多数生活在苏州、扬州等南方地区。

1994年国庆节前夕,韩杰去大学时代的老师家中拜访,遇到一名老先生,“坐在那里,正在辅导孩子弹琴”。一聊才知道,这位老先生竟是知名古琴家,“一下子碰见了”!

这位古琴家,是后来被评定为国家级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的陈长林。他的父亲陈琴趣曾是闽派古琴大家何梅生的入室弟子,表姨吴子美也是闽派琴家吴基西的得意门生。陈长林少年时便跟随父亲和表姨学习古琴,大学期间加入上海今虞琴社,赴京到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工作后,又成为北京古琴研究会理事、中国琴会常务理事,在闽派基础上取各家之长,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琴风——真是一位再理想不过的老师!韩杰几乎当场拜师,“说我明天就要学古琴”。

陈长林教他弹琴,不收学费,但是要求配备一张古琴,韩杰没有。“家里在农村,挺困难的,不可能买琴。”韩杰专门去北京乐器厂看过,那时一架普通的古琴价值700元左右,而他一个月的工资不过200元上下,还要补贴家庭。陈长林指点他:“你可以做琴。”韩杰在先生指导下,一步步挖槽木、研磨、上漆……用自己做的第一张古琴,他学会了10多首曲子。

指引韩杰踏入古琴之门的陈长林先生,如今已经91岁高龄,韩杰仍然常去探望他。“真正入迷,才能学好。”他以自身学琴历程,为向往古琴演奏的爱好者作出示范。应记者之邀,韩杰换上古装,现场弹奏了一段古乐曲,琴声婉转,沁人心脾。

琴思:清心之音,养性之道

韩杰现场弹奏的古琴旁,悬挂着几套演出服装,宽袍大袖、长裳及地,衣袂飘荡间隐约有魏晋名士之风。“古琴音色细腻,与古代文人更适配。”他介绍,在中国古代,文人一帆风顺者少,“比如苏轼屡遭贬谪、李白也仕途坎坷,他们的心中埋藏着很多委屈,古琴的音色适合人们调理心情、修身养性”。

悠扬琴音,也抚平了韩杰内心的波澜。从出生于北京郊区的农民之子,到以副局级待遇荣休,在外人眼中是平步青云、扶摇直上,其中甘苦,他却不愿多道。

意气风发的青年时代,韩杰自高中毕业便回乡务农,埋首田地间辛苦劳作了7年。1980年,他报名上了一所成人业余大学——北京市海淀区职工大学。

韩杰任职的民进中央机关,事务繁琐,有时也会被批评、受委屈,“一想到晚上回家能够弹琴,就像一股清风吹进心里,烦恼消散,有了希望”。从宣传部到办公厅、从内部刊物编辑到副局级干部,在民进中央机关,韩杰于工作中实现了人生价值,也在琴音中消解了工作苦恼。

琴声幽幽,拨动心弦,触发思绪万千。韩杰讲述自己的切身体会,以启迪古琴爱好者:学琴不一定能够成为名家大师,却一定能调节心情、陶冶情操。2008年,他从民进中央办公厅副主任岗位退休后,全身心投入古琴事业,创办古琴馆、组织古琴雅集、举办古琴文化展……

半生琴缘,韩杰对古琴艺术的传承与守护,所占用的几乎全部是工作以外的业余时间。他介绍,古人弹琴,若走专业路径,最好的出路是被封为“琴待诏”,能够出入宫廷为皇帝弹琴;如今,古琴专业学子的职业发展道路则是进入乐团,未来可能成长为古琴演奏家,“但是乐团对古琴演奏者的需求有限,一个乐团配备一两名就足够了,有时要等好几年才会吸纳1名新人入团”。在他看来,通过弹奏古琴修身养性,是多数古琴爱好者终将走上的道路。

记者见到几位韩杰的学生与研究会的会员,有出版社编辑、中医从业者、科技工作者……年幼者七八岁,年纪大的已过不惑。身为北京古琴文化研究会会长的韩杰,致力于向普通群众推广自己热爱的古琴事业,期冀弹琴人将古韵琴音融入生活,以此正身清心、怡情养德,接续传承这一中华优秀文化遗产。

 

第五届北京古琴文化展现场,5层帷幕象征北京古琴文化研究会走过的5年。 本刊记者 武凤珠摄

 

(《人民周刊》2023年第12期)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人民周刊》2023年第12期

上一篇:讲述非遗传说,守护民间文学
下一篇:深化非遗保护理念 推动人类文明赓续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