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也是实施中医药“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近日,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在第二届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启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促进工程”项目。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张伯礼担任这一项目总顾问,将开展深入调研,结合各地特点和需求进行研判,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本刊记者专访张伯礼院士,他表示,要坚持守正创新,推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中医药在中国已有多年历史,中医思维与现代科技和临床应用‘三位一体’结合,是实现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守中医之正:中医思维看待中医文化
记者:2013年以来,历届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出发展中医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部署2023年重点工作时,也提出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您如何看待中医药的发展?
张伯礼:中医药虽然历史悠久,但理念并不落后,中医理论在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养生保健、复方药物、非药物疗法等方面还代表着未来的医学发展方向。
中医药发展一直以来受到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今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对中医药发展的具体工作进行了相关部署,与2019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一脉相承,是国家在中医学路径探寻上不断延伸的坚实足印。
尤其是近3年来,在党中央的领导和关怀下,中医药在抗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部委通过安排抗疫特别国债资金和专项投入,对中医医院在政策、资金支持力度上给予倾斜,为中医学发展提供了优质的保障。
同时,中医药的社会认同度逐渐提高,人们普遍认识到,必须以人民健康为基本点,以中医药的确切疗效推动新时代中医学的高质量发展。
记者:如何理解中医思维?您一直主张,以守正创新走好中医药现代化之路。请您谈谈如何守护中医之正。
张伯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守正创新是中医人的时代使命。守正,即按照事物原本的发展规律办事,中医药发展规律的核心,就在于用中医学思维认知人体健康与疾病。
中医思维以整体观念为指导,讲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天人合一”,从整体上系统把握患者的健康,治疗方面强调以辨证论治为特点的诊疗,比较关注个体差异与疾病发展的动态演变过程。在开具药方上,依据中医药物的性味归经,以七情和合的配伍法则,治疗达到减毒增效的目的……这些思维和运用方药的特点是中医药的要旨,虽然历史古老,但理念并不落后,有些甚至还和当前生命科学的前沿理论相符。
记者:应该说,在这一思维的指导下,中医的疗效也是很显著的。请您给我们谈一谈在抗击新冠疫情的历程中,中医药发挥了怎样的独特优势。
张伯礼:根据以往中医防疫的经验,我们研发了一大批实用的药方,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
这一次在抗击新冠疫情的实践中,我们使用的中药大多来自1800年前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里的方子,至今依然效果显著。对于无症状感染者、轻型普通型患者、危重症患者等不同阶段患者采用不同的方药,发挥不同的作用,这是中医依据不同个体的特点而配置方药。
2022年,世界卫生组织充分认可中医药治疗新冠疫情的办法,鼓励成员国应用中西医结合模式。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我递交了一份建议,建议全面系统总结三年抗疫经验,完善体制机制和相关政策,为后人留下一份宝贵资料。
创医药之新:用现代科技赋能中医药事业
记者:您曾提到,守正要求秉持中医的正思维、正观念、正文化,那么,您如何理解中医药的创新?现代科技与中医学应该如何结合?
张伯礼:中医药学要想发展就必须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创新包含两方面要求,一方面是中医药自身体系的创新,另一方面是与现代科技和医学为主的多学科协同融合创新。多年来,我们团队也一直在推广中医学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
作为一名中医药的工作者,我深刻地感受到互联网带给中医药的变化:人工智能、远程医疗、大数据等新技术在各个领域的普遍应用,都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中医药文献不再是原来古老神秘的文言文,而是变成一篇篇有趣的白话文和图画,一段段简短的视频和动画……中医药文化的精华也在不断“走”出去。
总体上我国制药企业已经普遍实现了机械化制药,但建立数字化制药生产线的还很少。我个人希望,能进一步借助人工智能、先进制造等技术,提升中医药制造技术水平,促进行业整体升级换代。
记者:您认为中西医的结合点关键在哪里?
张伯礼:中医药学和西医药学,由于根植于不同文化条件,形成不同的医学体系,但是在治疗患者病痛的疗效方面,它们是可以优势互补,并且深度融合的。
比如抗击新冠疫情这场“大考”,是中西医结合诊治的有效实践,也为我国医疗服务体系整合提供重要参考。
在中西医结合方面,我有几点建议:第一,增强全民文化自信。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积淀是宝贵财富,东方智慧是世界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从小学做起,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让孩子们热爱自己民族的文化,热爱中医药文化。第二,在职称评定、人才培养和评价等方面,尽快建立更加符合中医药发展规律的管理、教育、评价等体系,逐步破除“以西律中”现象,设立符合中医发展的评价体系。第三,在人才培养体系上,强化中医药思维模式及方法的教育和实践,增加中医药基础课程和跟师临床实践的比重,增加创新意识和能力教育。必须发挥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的综合优势,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医药卫生路线,服务人民健康事业发展和健康中国建设,也为解决世界医改难题提供思路和方法。
(《人民周刊》2023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