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小宝怎么学绝世武功?”“查目录!”
“晋国三头猪过河去干啥?”“明校勘!”
“神医开药为啥要加块锡?”“看版本!”
4月23日下午,人民日报社图书馆三层多媒体开放区,人民日报出版社与人民日报图书馆联合举办的《古籍原来这么好看》悦读会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举行。该书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人民日报海外版科教部副主任、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获得者、北京大学古典文献学硕士熊建撰写,在第28个世界读书日当天面向全国发布。
悦读会分为赠书环节和读书分享环节,人民日报出版社第三编辑中心副主任毕春月主持此次活动。
现场第一环节,该书作者熊建向人民日报图书馆赠书。人民日报图书馆馆长何宇代表收藏方向作者表示感谢,并表示,此次赠书丰富了人民日报图书馆的馆藏,在世界读书日特殊时刻,收到赠书倍感荣幸。
在随后的阅读分享环节,作者熊建、图书责任编辑刘思捷、国家图书馆古籍馆研究馆员刘鹏、人民日报文化版副主编智春丽、人民日报要闻版编辑康岩等,依次作为作者、编者、藏者、读者,分享对《古籍原来这么好看》新书的读后感悟,围绕该书诞生的缘起、写作内容特色等话题,共话古籍的生存与传播。
作者说:体察领悟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
“2009年7月,一代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去世。我写了一篇《季羡林之后,吐火罗语怎么办?》的文章,我的导师高路明看到这篇文章后打电话给我,鼓励我在文化领域多写一些文章,宣传古典文献专业。”熊建介绍,古典文献学是一门钻“故纸堆”的专业。但作为基础性学科,几乎所有“古”字开头的专业都需要这门专业。就像练剑术一样,首先得有剑才能练。如何通过工作将所学专业传播给更多人,十余年来,熊建一直在寻找机会。
为更深入地介绍中国文化,人民日报海外版“学中文”版积极尝试,于2021年创办“古书今读”栏目,熊建当即列出50篇篇目大纲,自此踏上弘扬古典文献之路。由于相关人事变动,栏目登出16篇稿件后中止,299天后以“子曰诗云”栏目再度刊出,影响广泛,收获多方好评。
经人民日报出版社策划编辑,栏目文章汇成《古籍原来这么好看》这本古籍入门读物,于2023年面世。该书内容化繁为简、行文幽默诙谐,不媚俗、不从众。作者凭借深厚的古典文献学专业素养,向读者介绍了阅读古籍的方法,增加内容趣味性的同时,保持严谨的治学精神。
熊建在图书自序中介绍,书中所收文章共分两部分。前18篇为古籍通例,介绍古籍的一般性规律,包括目录、校勘、版本、辨伪等;后35篇为具体书籍的介绍,按照经、史、子、集的传统分类法进行分类,同时在旧法基础上有所创新。
在熊建看来,今人读古籍,最大障碍莫过于古代汉语知识储备不足,难以读懂古籍。“每一个字都认识,连在一起就不知什么意思。”对此,他指出,古代汉语是现代汉语的前身,只研究今天的汉语,相当于割裂了历史性。一个字的历史演变、一个词的意义变迁,只有放在历史长河中才能深切领悟。古籍是现代汉语表达的源头活水,是中华文化的基础,读古籍的更深远意义在于体察领悟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
“虽然作者一栏只有我一个人的名字,但实际上这本书凝结了很多人的心血、帮助、关爱、支持和鼓励。”悦读会上,熊建向图书的第一位读者——自己的爱人表达深深感谢,同时表示,一本书从最初创意到最后形成,是集体创作的结晶,自己在其中只是一个符号。
编者说:让年轻人了解古籍
《古籍原来这么好看》书稿创作背后的故事令人肃然起敬,出版背后的故事同样引人深思。
作为编者方代表,人民日报出版社第三编辑中心策划编辑刘思捷介绍了图书主题确定过程、内容编辑特色、图书装帧特色。
在策划编辑过程中,她通过调研“小红书”“知乎”等年轻人常用App后,尝试将图书主题定位为古籍阅读的“极简入门攻略”。
在内容编辑方面,为让图书更好“读”,编辑将书中生僻字标注拼音,并在每篇文章末尾加上科普小贴士。
在装帧方面,为了更好看,图书采用裸背锁线装订,形式上更贴近古籍;在内文加入“祥云”“画像石”等元素,突出中国古典韵味;封皮还选取了古朴、典雅的中国传统色。
“我们认为,中华经典不能只活在图书馆,也不能只活在学者的讨论中,一定要活在我们年轻人的心中。只有让年轻人了解古籍,才能让古籍传承下去,让中华文明传承下去。”刘思捷说。
藏者说:为读者提供“津梁”的作用
5000多年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史上唯一没有断层的文明,古籍不仅是中华文明的结晶与载体,同时是华夏儿女培根铸魂的文化厚土。受国家图书馆古籍馆馆长陈红彦委托,国家图书馆古籍馆研究馆员刘鹏分享了读过该书后的6点感受。
一是文字凝练,语言生动。古籍的语言和现在使用的白话文有较大差异,能让当代读者较好、较快地进入古籍的世界,生动的文笔必不可少。熊建为人幽默,有长期的记者经历,还获得过新闻奖,善于体察读者的阅读心理,在这方面有独特的优势。
二是内容专业,知识准确。熊建是北大古典文献学专业科班出身,受过系统的学术训练,能够确保提供给大众的古籍知识是专业、准确的。专业、准确和语言生动相比,同样重要。
三是范围全面。全书在部类上涵盖经、史、子、集,领域上涉及文字、音韵、训诂、版本、校勘、辨伪等,所举的例子广泛而典型,足以让读者对中国古籍有全面、系统的认知。
四是内容之外有所升华。文末附有“小贴士”,在正文之外,又介绍了该主题下一些专业、经典的研究著作,供有兴趣的读者进一步参考,起到了提供“津梁”的作用。这也是该书专业、严谨性的体现。
五是选书别具慧眼。如集部中介绍的《昭明文选》,当代人略感陌生,却是唐宋乃至近现代读书人必读的古代文学总集,李白曾三度系统性仿写《文选》中的篇章,为日后成为“诗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宋代人有“《文选》(读)烂,秀才(得)半”的俗语;明清时代对《文选》的评点更是风靡一时;当代则有“《文选》学”研究,至今依然是文学研究的热点。书中对《文选》的专节介绍,也会为读者打开新的一扇门。
六是装帧雅致,饶有古意。书的装帧采用裸背锁线形式,书页可以平摊180度,非常便于翻阅,也无开胶之虞。此外,在封面“书脑”一侧设计纹路装饰,虽非线装,却也饶有古籍线装书的味道。
刘鹏同时建议,图书再版时能够有针对性地搭配一些与内容和古籍有关的图片,以进一步提升阅读体验和收藏价值。
读者说:把传统文化和典籍的庞大命题写出趣味性
“作者把一个门槛如此高领域的图书,写得对于读者非常友好。”人民日报社总编室文化版副主编智春丽表示,读过此书感受到两份新意:一是写法新,作者从“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读古籍”这种强烈的现实关照写起;二是立意新,古典文献学作为相对冷门的学科,在这本书里与我们的生活却非常贴近。智春丽认为,古籍是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源流,这本书宛若时代的靓丽浪花,顺应“双创”潮流而来。
一门学问如何与真实世界建立有机联系,引起普通读者的情感共鸣,对于学术工作者而言,是巨大的挑战。在人民日报社要闻版编辑康岩看来,熊建将丰厚的学养和修养贯通成简白晓畅的文字惠及读者,把中国传统文化和精神典籍的庞大命题写出趣味性,是一件大好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沉淀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在康岩看来,这本书以趣味和普及的角度,切入中国传统文化和古代典籍,可以说是恰逢其时,让人如沐春风,如饮甘露。
此次悦读会总策划、人民日报出版社总编辑丁丁作为一名读者,也分享了他的读后感。他在悦读会现场,精选书中第51、75、128页的3段内容朗读、阐释,分享了阅读此书后的体会:第一,阅读要有善本;第二,治学要严谨;第三,书评很重要。
他代表人民日报出版社向国家图书馆赠送图书,并介绍了人民日报出版社与人民日报图书馆联合举办首届金台阅读周活动的策划缘起与实施情况:“国家越来越重视阅读,2022年首届全民阅读大会举行,今年又举行了第二届。作为出版人+新闻人,我们应该有自己的行动。”
首届金台阅读周主要办了3场活动:第一场是“金台少年阅读行”,并举行了《人民日报伴你阅读》新书发布会,引导孩子们在阅读中快乐成长;第二场是“人民日报财经图书悦读分享会”,读财经图书,品智慧人生;第三场即“《古籍原来这么好看》悦读会”,“阅读回归古籍,因为我们的书是从古籍来的,古籍是书籍的源头”。
“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让古老的中国故事从泛黄的纸页中走出来;让古人‘活’在当下,让今人思接千载。”愿我们共同努力,让阅读古籍更有意义且更有趣,这是作者、编者、藏者和读者的共识。
(《人民周刊》2023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