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让阅读融入生活,用经典塑造人生

本刊记者 武凤珠    2023-06-25 18:24:13    《人民周刊》

“树林脱下了紫色的衣裳/枯干的田野闪着银白的霜/白日仿佛不情愿地出现/随即躲到群山的后面隐藏……”谈及年轻时的阅读经历,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会长、清华大学翻译与跨学科研究中心主任罗选民教授随口吟诵起俄国诗人普希金诗歌《十月十九日》中的诗句。

在第28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罗选民携带他与解放军外国语学院首席教授孙致礼、中国翻译协会原副会长李文俊等翻译家共同翻译的《老人与海》《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等系列经典文学作品与读者和记者见面,分享他的阅读经历,以及数十年来阅读翻译文学经典的体悟。

在他看来,经典作品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它们是在岁月中沉淀下来的人类思想遗产,只要认真去读,每一次阅读都能带来不同的体验,都能使我们的思想、阅历等各方面获得不同的收获。”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会长、清华大学翻译与跨学科研究中心主任罗选民教授 本刊记者 武凤珠摄

 

经典作品陪伴度过艰难岁月

记者:可否谈一谈您的生命历程中难以忘怀的阅读记忆?

罗选民:我生于20世纪50年代,初中毕业就下乡成了知青,后来进入一家街道工厂当工人。读过印象最深刻的是鲁迅的杂文,其中敢于直面人生的嬉笑怒骂,读起来如饥似渴,可是很多地方那时还读不懂,因为有时代背景等蕴含在文章内容中。

正是在工厂的时候,我开始接触外国文学。托尔斯泰的小说、普希金的诗歌等,都是那时读的。我年轻的时候不像现在的青年读者这样幸运,有这么多种书籍可供选择。我们那时候几乎没有选择,能找到什么书就读什么书。当时国内的俄罗斯文学作品比较多,一些英国经典著作也比较容易找到。记得阅读托尔斯泰的作品时,读到法国人攻入俄国后,俄国人为了保卫家园,将自家的房子烧掉,把财物等全部毁灭,法国人连食品都找不到,最终只能撤退的情节,这种爱国情怀震撼了我。

在阅读中,我感受到了人性的力量,看到了一个人可以怎样应对生活的磨难。那个年代,我们还经常一起朗诵诗歌。可以说,阅读过的这些作品陪伴我度过了最艰难的岁月。我在阅读经典作品的过程中慢慢成长,逐渐形成自己对于人生和世界的看法,再回头看以前读不懂的内容,对那些力透纸背、入木三分的语句,会有深刻透彻的体悟。

作品与生活的共鸣穿越时空

记者:可否结合您翻译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谈一谈这部经典作品与您的真实生活经历之间有着怎样跨越时空的共鸣?

罗选民:《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故事,发生在美国密西西比河上,作者马克·吐温在密西西比河边成长,而我在湘江边长大。故事中的男孩哈克贝利为了追求自由的生活,乘着木筏沿河而下,历经各种艰险,但我小时候的生活却不是这样充满浪漫色彩的。

我家中穷困,父亲的工资只够买米和菜,经常要靠我去江边钓鱼,家里才有荤菜吃。久而久之,我知道了怎样寻找鱼群多的地方,那必定是在水闸边上,因为水闸会把微生物顺水带到江边;有时也会发现,江上的鸟在飞,水下的鱼群也随之变化。钓鱼的时候,往往也是我心情最愉快的时候,江边安宁静谧,对我来说是最令人快乐的所在。在钓鱼时,我心中还会产生与白云一起在天空跳舞等的遐想,正如马克·吐温在密西西比河上工作期间萌发灵感,创作出哈克贝利的历险故事一样。

哈克贝利所乘的是木筏,我那时一天到晚在江边,却是习惯了钻竹排。一个竹排近10米长,竹排底下漆黑一片,每两个竹排之间能看到一道白色的光。我一个竹排、两个竹排、三个竹排地钻过去,幸亏肺活量足够大,不然可能性命就丢在了竹排下。我家有4个孩子,小孩子管不住,家里也顾不上管。回想起来,我小时候的淘气行为,与小说中哈克贝利的历险类似,很多时候也是生死一线间。

还有钓鱼时听到渔民在船上讲话、在江边看到住户淘米……这样的记忆太多了,与小说中讲述的故事常有共鸣。因为有这样的阅读体验,所以在这次翻译外国经典文学作品时,我选择了《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这本书。

如同我对湘江的熟悉一样,马克·吐温也几乎完全掌握了密西西比河上的水文规律,哪里有暗礁、哪里有漩涡、哪里有老树,以及船可能在哪里搁浅等,他都非常清楚。他后来曾叹息,自己虽然对密西西比河了如指掌,但是由于一直在工作,从未真正欣赏过它的美。很多时候,我们只有在时过境迁后才能意识到,有些人生经历不仅仅是讨生活,在这个过程中还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当时就处于美之中,而自己浑然不觉。阅读过《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等经典作品,或许会产生不同的感受与心境。

借助经典力量塑造更好人生

记者:您认为,阅读经典作品会为个体的人生走向带来怎样的持久影响?

罗选民:我们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会阅读不同的书籍。在我年轻时的20世纪七八十年代,找到的书籍几乎都是精品。而如今的图书出版和大众传媒环境,使年轻人虽然更容易找到各类书籍,却不太容易分辨哪些是经典作品。

现代年轻人的生活,被“圈”在很多现实困境中。学生时期,要参加各种考试、考取各种证书,很难有时间沉下心来认真阅读;工作以后,即使是高校的年轻教师,也面临着发表论文、职称晋升等的压力。我时常想,社会或许更需要人们阅读经典作品,因为经典作品中的思想会逐渐沉淀、进入生活。我就是这样走过来的,在工厂做工人时,我没有想过会有今天,以为我会终老在工厂,但是我坚持阅读各类经典作品,那些年读过的经典书籍,在无形之中塑造了我,成了我力量的源泉。

阅读经典作品,如同进入一个知识与美感的海洋,我们能够在其中获得一种共振、一种陶冶,更重要的是让经典作品中的精神能量融入真实的生活。如果只是为了功利性的目的,阅读的价值就大大减弱了。我们应当带着一种喜悦去阅读,应当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应当把阅读与生活结合起来。一个人如果不阅读经典书籍,可能会走向肤浅,阅读经典则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塑造自己的人生。

(《人民周刊》2023年第9期)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人民周刊》2023年第9期

上一篇:致敬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下一篇:新时代工匠精神是怎样炼成的?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