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梁晓声:我对于书籍始终怀有感恩之心

本刊记者 屈一平    2023-05-29 14:50:10    《人民周刊》

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梁晓声获得过茅盾文学奖等诸多文学奖项,多次担任读书大使:2010年首届“《作家文摘》阅读人物”,2011年北京读书形象大使,2018年山东省全民阅读形象大使……

 

 

今年4月23日是第28个世界读书日,让我们一起走进梁晓声的阅读体验,感受书本背后的生命真谛。

“我更愿意大家进行广泛、多元化的阅读”

记者: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在您的笔下,不少人物的命运改变都与阅读有关,谈谈您如何理解阅读?

梁晓声:每到4月23日世界读书日这一天,总会和广大读者分享阅读对人生的影响,他们希望我推荐一两本书,这一点固然十分重要,前提是必须对于当年出版的书籍有比较全面的了解,然后再从中作出相应的选择。

我个人建议最好阅读多方面、多种类的书籍,鲁迅在《读书杂谈》一文中写道:“看看各样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所以,阅读最好不要局限于自己喜欢的哪一个作家的作品,范围要广一点。

记者:在《人世间》的原著中有这样的情节:哥哥、姐姐、嫂子和蔡晓光之间会讨论具体的书籍。您如何理解读书人和读书人之间的探讨?另外,您怎么看待读书与阅读文学作品的差别?

梁晓声:我非常赞成这种探讨,读书人之间就具体的一本书展开的讨论很有价值和意义。阅读是最值得付出的一件事儿,读一本好书并与别人进行讨论,会对你的人生产生比较深远的影响。

读书和阅读文学作品还不是一个概念,尽管我是个写小说的人,但必须认识到,全民阅读并不等同于阅读文学书籍。一个人最初与书籍亲密关系的构建始于文学书籍,之后,会接触到各种其他类别的书籍,我更愿意大家进行广泛、多元化的阅读。

“伴随着阅读的成长史是幸运的”

记者:您曾经提到读书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请结合您个人的成长谈谈您的阅读历史?

梁晓声:从我的成长经历来看,小时候特别爱看“小人书”连环画,至今家里都还收藏着很多连环画。正是从阅读连环画开始,结识了一个个生动而难忘的人物形象,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稍微长大一些,会阅读比自己年长6岁哥哥的书籍。作为知识青年下乡时,我曾经随身携带了一个小木箱,里面装着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小说,那是当时在哈尔滨我所能见到的全部中外长篇小说,它们一直陪伴着我。可以说,我对于书籍始终怀有深切的感恩之心。

后来,因为基本不坐班,又不太喜欢聚会,我拥有大量时间可以读书。现在的年轻人比较繁忙,一年能读几本书就可以,只要是正规出版的好书,就能开卷有益。

记者:阅读文学作品对您个人的创作有什么影响?

梁晓声:伟大的作家都有一颗温暖、关注他人命运的心灵。蒲松龄是这样,雨果、托尔斯泰是这样,包括《苔丝》的作者哈代、《红与黑》的作者司汤达也是这样。

少年时代的我曾经被蒲松龄在《聊斋志异》里描写的王六郎故事震撼不已,其中的王六郎大义、善良。直到后来走上文学道路,也常常问自己:“蒲松龄能写出这么一篇感动我的小说,我是否同样能写出一篇感动别人的小说呢?”

文学作品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成长,当你读了很多温暖、有温度的作品,它们就会对你有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影响,让你的心灵变得柔软,写作的时候,笔下自然就会有感情和温度。

记者:我们发现,您出门在外总是书不离身,可否与读者分享一下您随身携带的书籍?

梁晓声:我出门的时候习惯随身携带书籍,刷手机不会给我带来超出书籍的知识或营养。在这个布包里面有3本年代比较悠久的书籍:《世界历史人物小传》《外国名作家传》《古今文人轶事》。《外国名作家传》是美国作家亨利·托马斯写的,我读书会习惯在重点处勾画,还喜欢和别人讨论,这本传记写得很精彩,特别值得学习。一个人的成长史如果能伴随着阅读,这个人就是幸运的。阅读书籍对一个人心性的影响,应该是从儿童时代开始一直持续到大学毕业,之后持续地读书,可以成为一个人的专业助推器。

“阅读有自己的方向,不会放弃自己的原则”

记者: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快阅读和泛阅读兴起,影响到一些孩子的阅读习惯,您如何评价网络时代的阅读习惯培养?

梁晓声:孩子应该从小感受到纸质书的魅力,构建正确的阅读观,而不是在他们的眼中,看到的是父母整日摆弄手机的形象。书籍在家里非常重要,父母如果花很多时间来读书,这些对于孩子都是潜移默化的影响。

说到孩子阅读习惯的培养,家长应当以身作则,引导孩子从小对书籍产生亲切感。一个人面对一本书,能够静下来的时光,一定是最好的时光。我认为,家长通过读书,会增加与孩子的交流,任何形式都不能取代亲子共读。我希望,下一代在成长的过程中,看到家里有书架,看到爸爸妈妈读书的姿态,这样才能将优秀的家风和传统代代传承下去。

阅读,不仅仅是收获知识,还有道德的陶冶和思维方式的养成。孩子在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可以尝试去读初中生看的书,阅读一本好书,一定是超龄的,不要把书籍当成娱乐。有些书籍需要用一生来读,但有些书籍只适合特定的年龄段阅读,比如小说,小说是人与书籍建立良好关系的媒介,很多人通过自幼看小说建立起终身跟书籍的亲密关系。

记者:在今天这个移动终端盛行的年代,专注阅读有些困难,您认为应该怎样进行专注阅读?

梁晓声:短视频传播图书确实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可以简要地传播书籍的内容,从而使更多的读者得以认知此书。另外,多媒体包含着对于书籍的部分讲解,让读者大致了解这本书,这些对于文学的繁荣和发展都是有好处的。

然而阅读有自己的方向,阅读不会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放弃自己的原则,倒是人们在当今这一发展节奏较快的前提下,要调整自己接受短视频和阅读纸质书籍的关系,在这个时代里,读书还是要读(纸质)书的。

在阅读的时间上,我并不反对“碎片化阅读”,比如旅途中花两三个小时读完一个故事,睡觉前阅读“枕边书”。今天,由于工作的缘故,大多数人的阅读都是碎片化的,我要特别强调的是开卷有益,每天读几页,一个月读几本,乃至一年读几本……只要开始阅读,都是好事。

(《人民周刊》2023年第8期)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人民周刊》2023年第8期

上一篇:《读懂全人类共同价值》专题研讨会成功举办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