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医药学院院长何清湖是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的一张“新面孔”,也是一位政协“老熟人”。他已经连续3届担任湖南省政协常委,从省政协来到全国政协,他表示,虽然对政协的定位、章程、会议流程等都已经非常熟悉,但是成为全国政协委员,站的高度不一样,思考的范围不一样,要考虑到整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视野更宽广了。
何清湖此次携带“开办中西医结合全科医学本科教育”“完善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学科分化及执业范围”“启动我国高等教育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认证”3份提案参会,提案全部着眼于他致力多年的中西医结合。以3份提案为基础,他向记者描绘了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和医师职业发展体系的理想图景。
培养中西医结合全科医生,打通全民健康“最后一公里”
中西医结合的医学类本科专业,目前我国只开设了一个,即从1992年部分医学院校就开始探索,2012年正式列入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5年制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
何清湖在今年全国两会提交的提案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所提建议:在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西医结合类,设置5年制中西医结合全科医学专业。
“目前我国的医疗服务体系是分层级的,上有大型医院,分科很鲜明,术业有专攻,而很多基层社区卫生院、乡镇卫生院等,并没有特别严格的内科、外科等划分。”何清湖介绍,虽然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既可以进入县级以下医院,也可以进入县级以上医院,还可以为接受更高层次教育打基础,但是我国更需要建立向县级及以下基层社区和乡镇医院、卫生院输送人才的全科医生培养体系。
全科医生,面向广阔基层,面向普通群众。何清湖认为,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是当前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关键,而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升,最大的难点在于缺乏基层医生。他用以前乡村“赤脚医生”的“升级版”,类比中西医结合全科医学专业培养的全科医生:小病大病都能看,预防、医疗、保健等都能做,中医、西医都懂一些。
全科医生,就像经过专业培训、职业素养更加过硬、管理也更加规范的“赤脚医生”。何清湖说:“中西医结合更能发挥全科医学的优势。培养具有中西医结合临床服务能力,能够治疗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全科常见疾病的医学人才,是解决当前基层医疗资源相对匮乏问题的重要举措。基层社区和农村更需要中西医结合的全科医生。”
为此,他在提案中建议,将5年制中西医结合全科医学专业列入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培养能在基层从事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方面工作,“小病能治、大病能识、重病能转、慢病能管”的中西医结合全科医生,寓中西医结合教学于全科医学教育之中,寓中西医结合工作于乡村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之中,让人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获得满意的医疗健康服务,助力打通全民健康“最后一公里”。
“快速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是实现全民健康的重要途径。”何清湖表示,培养大批具备较高素质的中西医结合全科医生,充实基层医疗队伍,势在必行!
完善执业医师学科分化及执业范围,扶持中西医结合人才
提出开设中西医结合全科医学专业的建议,何清湖自然也考虑到毕业生未来的职业发展路径。提案“完善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学科分化及执业范围”,便是何清湖有关中西医结合类专业毕业生职业发展的提议。
中西医结合类专业,毕业生主要进入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体系。“但是现行医师执业法规制度尚不够完善,既不符合临床需要,又限制了医生的职业发展,对我国中西医结合医疗事业的发展也产生了一些影响。”何清湖说。
一方面,当前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多以中医中药为主、西医诊疗手段为辅,在中医院和综合性西医院的相应专业科室执业,同其他临床医学类专业一样,划分为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骨伤科等,而在职称晋升方面,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只划分了内科、外科和骨伤科,“学科不完整,妇科、儿科等科室的医生只能报考中医或西医类别,影响职业发展,束缚了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后期培养”。
另一方面,关于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的执业范围,现行法规《医师执业注册中执业范围的暂行规定》明确要求,医师不得从事职业注册范围外其他专业的执业活动,“这一规定导致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的一些正常工作被判定为违规诊疗,也为医疗纠纷留下了空间,致使许多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时,很多医院不敢接收”;原卫生部医院质量管理年检提出的中西医结合医师在西医院的内科、外科等科室工作属于执业错位,也“致使许多已在西医院从事多年临床工作的中西医结合医师,被迫离开工作岗位”。
为此,何清湖建议:推进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的学科分化,在职称晋升的学科门类增设儿科、妇科、五官科、肿瘤科等;合理明确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的执业范围,“比如,有5年临床专科工作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师,在省级及以上三甲医院经过1年相应专科的西医临床进修学习并考试合格后,应获准在所进修的相应专业范围内执业”。
中西医结合医学,是在我国兼有中医和西医的现实条件下产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门类。何清湖介绍,中西医结合医师既要掌握中医知识,又要掌握西医知识,还要进行“结合”的探索,“掌握知识的难度、付出的劳动和创造的价值,都要大于单纯的中医或西医。对于中西医结合人才,不应予以限制,而应当大力扶持!”
启动专业认证,提升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质量
3月11日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闭幕后,何清湖专程来到人民日报出版社。由他主持编写的《大国灸道》一书,即将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这本书是从中医角度向社会公众宣传艾灸治疗与保健的医学科普著作,中医也是何清湖原本学习的专业。
“本来研究中医出身,现在的行政岗位却是在一所西医院校担任院长,这更加推动我深化对中西医结合发展的思考。”何清湖在高校从事中西医结合教育数十年,做了大量有关中西医结合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并组织编纂了全国第一版中西医结合规范教材。他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提交的提案“启动我国高等教育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便是对中西医结合高等教育多年思索的结晶。
专业认证,是对高等教育进行专业评价的基本方式。通过专业认证,意味着这一专业的毕业生达到了行业认可的质量标准。“国内国际医学门类都在推进专业认证,临床医学、中医学专业许多高校已经开展了专业认证。”何清湖说。
如今,我国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已经有了足够广大的覆盖面,也有了较大的办学规模,人才培养正在不断规范化、标准化。秉持教育者对毕业生质量水准负责的态度,何清湖提出建议,对全国高等教育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启动专业认证,推进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促进中西医结合类专业和中西医结合事业发展,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效果。
在何清湖看来,专业认证对于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都具有重要的推动提升作用。他说,通过专业认证,可以进一步规范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教学环节和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通过专业认证,可以进一步提升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本科生源质量、教育质量,改善本科生就业形势和研究生生源质量;通过专业认证,可以使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符合国际互认的标准,为提升我国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国际影响和竞争力奠定基础!
(《人民周刊》2023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