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康、防重症”“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今年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热议的医疗惠民新举措,成为百姓关注的焦点。这些“热词”,既体现了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勾勒出医疗卫生政策清晰的脉络走向。
构筑起保健康、防重症的坚实防线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当前我国疫情防控已进入“乙类乙管”常态化防控阶段。围绕保健康、防重症,重点做好老年人、儿童、患基础性疾病群体的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推进疫苗迭代升级和新药研制。
针对我国疫情已进入“乙类乙管”的常态化防控阶段,代表委员们关注新冠感染者恢复和新药研发等话题,提出了构筑保健康、防重症的新建议。
“希望医保能够针对新冠感染患者恢复期的支出,给予相应的报销。”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建议,应该开展新冠感染康复的科学研究,加强国内外医疗领域合作。他同时建议,创新新型药品的审评政策,加大智能制药工艺改造方面的应用。
关注新型药品研发的还有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院长李为民,他告诉记者,今年将研发出新药品惠及更多的老百姓,比如研制呼吸道感染的快速检测等药剂。目前,华西医院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创新针对呼吸道的感染防控关键技术,希望病患居家或者在社区能够进行快速精准的检测;第二是推动新冠疫苗在内的其他新一代疫苗研发;第三是鼓励人工智能在疾病诊断和治疗方面的研发;第四是围绕肿瘤等重症的治疗革新。
本刊记者注意到,两会期间,医药界代表委员的建议很多聚焦中医药创新发展方面。今年2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加强了“十四五”期间对中医药发展的支持力度。张伯礼建议,完善中医药技术装备的市场准入体系,将中医药装备配置纳入医疗服务机构建设,增加中医药装备服务费用在医保中的比例。
首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的广药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楚源,已经在医药行业工作30余年。他认为,当前中药材种植存在种苗混乱、标准化种植基地缺乏、种植水平低等问题,建议构建“时尚中药乡村振兴联盟”,通过中药材产地政府搭台、龙头企业引领带动、当地企业落实配合的方式,在实现中药材优良品种有效保育的同时,带动药材产地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把医联体打造成健康联合体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在保障基本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方面,重点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
医疗资源联合关系到每个人切身利益,被认为是破解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关键。
“看病难”的根源,就在于医疗资源过度集中,建设医疗联合体(以下简称“医联体”)无疑可以调整这一不均衡的布局。医联体怎么“联”?能否满足市民对家门口医疗资源的“优质”“方便”“便宜”等需求?在今年两会上,李为民委员带来的提案之一,就是建议在全国推广建立紧密的专病医联体:“希望西部的老百姓享受到同发达地区一样的医疗服务质量与水平。”专病医联体是让医生和医生之间交朋友,使双向转诊更有抓手,优质的医疗资源扩容更容易落地。他告诉记者,2019年华西医院开始启动专病医联体建设,针对危害较大的疾病,建成了肺结节肺癌专病医联体。
他以肺结节和肺癌医联体为例,给记者介绍专病医联体的涵义:首先是将医院联合起来。以具体的县级肺癌患者为例,由华西医院牵头,县级医院参加,从医院层面形成一个医联体;其次是将医院的专科联合起来。包括放射科、体检中心、呼吸内科、胸外科、肿瘤科以及病理科,形成多学科参与的医联体;再次是要统一诊疗路径。华西医院目前已经达成了从肺结节到肺癌全程的所有诊疗路径一致,还需要搭建五级支撑的信息平台实现信息互通,影像资料可以相互调研;最后是为患者制定规范化的专业治疗方案,使患者能够在当地按照三级医院所制定的医疗方案进行随访、治疗、康复。
“现在,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已经通过与社区共建卫生服务中心的方式,将优质的诊疗服务送到老百姓身边。”作为北京市昌平区三级综合公立医院教学部执行部长,全国人大代表、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的刘芳认为,把现有医疗资源进行有机整合,是目前比较容易操作的方式,将来可以通过医联体方式覆盖更多社区,让居民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优质、便宜的医疗服务。
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江苏省委会副主任、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刘云一直关心医联体建设。“我国医疗服务的主体是公立医院,2021年公立医院诊疗近33亿人次,但是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是多样化的。现有的医疗条件尚不能完全满足需求,造成老百姓拥挤到大医院找大专家看病,亟待进一步完善医联体建设,解决患者跨区域看病难的问题。”
近年来,江苏省部分医院按照国家相关要求推进医联体建设,独立设置了医联体建设办公室,以党建为引领,在管理组织上实现了组织统一、人员统一、技术统一等一体化管理,确保了始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方向。
“目前国家发改委、国家卫健委等已启动国家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应当由区域内高水平医院牵头组建医疗集团,加强医联体合作,提升区域整体医疗服务能力。”刘云表示,通过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可以实现百姓在家门口就医,避免跨区域就医的奔波,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人民周刊》2023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