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3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同志给伟大共产主义战士雷锋的题词,号召全国人民“向雷锋同志学习”,各地掀起学雷锋热潮,3月5日也成为一年一度的学雷锋纪念日。
2023年3月5日是“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60周年,也是第60个学雷锋纪念日。在孕育雷锋精神的辽宁大地,辽宁省雷锋研究会会长、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新时代雷锋精神研究中心副主任张仲国数十年如一日地宣讲着雷锋事迹、践行着雷锋精神,以实际行动讲好新时代雷锋故事。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雷锋始终在我们的身边。”学习雷锋、研究雷锋、宣传雷锋、弘扬雷锋精神,已经成为张仲国毕生致力的事业。他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一路走来,我感到,我就是为了研究雷锋而生,为了广播雷锋精神种子而活!”
记者:是怎样的契机使您走上学习雷锋、研究雷锋、宣传雷锋精神道路的,又是什么样的动力推动着您在这条道路上矢志不渝地前行至今?
张仲国:辽宁是雷锋精神的发祥地,抚顺市被称为雷锋的“第二故乡”,雷锋在这里成长淬炼,雷锋精神在这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多年来,抚顺将雷锋精神作为城市的文化血脉传承赓续,坚持用雷锋精神滋养城市文化和精神,抚顺的“雷”字号单位是全国最多的,抚顺人民的骨子里、血液里也都融入了雷锋精神的基因。我所处的这片方圆2公里的区域内,有雷锋幼儿园、雷锋小学、雷锋中学以及我所在的、一直坚持用雷锋精神建校育人的、被誉为“雷锋大学”的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我在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新时代雷锋精神研究中心一直负责雷锋精神研究和传播工作。抚顺的历史积淀、学校的工作要求和个人的爱好选择交汇在一起,使我逐渐对雷锋研究从入门到喜欢,从有了兴趣到形成热爱,直至进入痴迷、融入生命。
多年来,我还长期负责辽宁省雷锋研究会的工作,以前担任秘书长,现在担任会长。这期间,我深切地感受到,雷锋精神已在辽宁这片沃土上生根开花:雷锋的战友乔安山,雷锋辅导过的学生孙桂琴、刘静等,以及与雷锋有过直接接触的每一个人,都在用自己的行动宣讲雷锋事迹、传承雷锋精神,使我真切地看到,雷锋精神始终在他们身上延续、丰富、发展;还有抚顺市雷锋派出所、抚顺供电公司,以及全国劳动模范邓凤兰和新时代的雷锋传人郭明义等先进群体和个人,他们都激励着我在研究和传承雷锋精神的道路上走下去,把雷锋精神传承弘扬好。
特别是2018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抚顺市雷锋纪念馆参观后,辽沈大地更是掀起了学雷锋的热潮。从那时到现在4年多的时间里,这股热潮从未停止、从未间断,几乎做到了“雷锋精神天天见”。仅我个人而言,4年来做了近200场讲座,线上线下受众900万人次。可以说,学雷锋已经不仅仅是每年3月5日学雷锋纪念日才会做的事,而是每天都能感受到雷锋精神,每天都有新的体悟,真正实现了融入日常、化作经常。
记者:您提到了雷锋的战友乔安山等雷锋精神的传承者。雷锋精神是人性光辉的绽放,学习雷锋是对人性光辉的发扬。请您介绍一下,在哪些鲜活的人物身上,您看到了雷锋精神的人性光芒?
张仲国:乔安山的年纪只比雷锋小1岁,今年已经82岁高龄,但是仍然坚持奔赴全国各地宣讲雷锋事迹。我做过很多以雷锋精神为主题的讲座,但是我认为,他才是全中国线下宣传雷锋精神次数最多的人,全国各地的很多省份都有他宣讲雷锋故事时留下的足迹。每一次宣传,他都饱含深情;每一次演讲,他都声泪俱下。最近,他身体不适,但是收到参加雷锋事迹宣讲活动的邀请时,他仍然说:“只要一息尚存,我就要传承雷锋精神。”
抚顺有一位民营企业家名叫马宗奇,他不仅创办企业带领员工致富增收,还处处学雷锋。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不久,他就孤身一人到震区去做志愿者。当时余震不断,现场特别危险。有一天,他和其他志愿者架起帐篷,刚刚离开现场外出开会,帐篷就被落下的大石块砸塌了。在这种险情不断的状况下,很多志愿者都给家人留了书信。他写了两封遗书,分别留给妻子和父亲。后来,我读到了这两封失效的遗书,感动得流下了热泪。他做了太多的好事,帮助了太多的人,不仅很多贫困家庭受过他的资助,在他的感化下,一些曾因违法犯罪而入狱的人也都“浪子回头”了,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抚顺还有一位名叫邓凤兰的全国劳动模范,她曾是一名公交车乘务员,因为小时候听过雷锋作报告,所以在乘务员的工作岗位上一直以雷锋为榜样,坚持学习雷锋事迹、传承雷锋精神。她在雨中背着大娘上站台、带离家的妇女和孩子回自家过夜、学习哑语方便少数群体……5年间,她收到了约6800封表扬信。20世纪90年代,以她为原型的电视剧《真情》面向全国播映,她也成了广为人知的全国学雷锋先进代表。
我所在的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更是创造了全国高校传承弘扬雷锋精神的多个第一:不仅是全国第一所把雷锋精神作为一种大学精神推进传承的高校,而且是第一所创建雷锋精神育人展馆的高校,还第一个成立了学雷锋示范班……学校有一位名叫路永洁的老师,常年用雷锋般的微笑对待学生,用雷锋般的温暖感化学生,用雷锋般的爱心引导学生,真正做到了“爱生如子”,也是雷锋精神在大学传承弘扬的典型代表。最终,她也像雷锋一样,牺牲在了为他人奉献光和热的讲台上。
记者:雷锋生活在20世纪40至60年代,他的精神生发于那个特殊的年代,而雷锋精神的力量则是超越时代、经久不衰的,时至今日,我们仍然在学习纪念雷锋、传承雷锋精神。那么,在新时代宣传弘扬雷锋精神,您做了哪些创新探索?您认为,在当今时代应当怎样与时俱进地向全社会讲述雷锋故事、宣扬雷锋精神?
张仲国:如今已经是互联网时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宣传弘扬雷锋精神起到了锦上添花的助力作用。在抖音、微信等互联网新媒体平台,我们推出了很多宣讲雷锋精神的短视频和微故事,其中有一个8集的《你好雷锋》系列短视频,点击量近300万人次。互联网平台上的这些互动使我看到,雷锋精神从未走远,当今社会也在呼唤雷锋精神,这使我在宣讲雷锋精神时更加富有热情,更加充满激情。
宣扬雷锋精神,首先自己要践行雷锋精神。这么多年来,我和辽宁省雷锋研究会一直在默默地研究雷锋和学雷锋。几年前在辽西的一座村庄调研时,我们发现这座村庄的水井因为干旱不再出水了,村民生活十分困难,于是我们向社会发出捐助倡议,我自己也捐献了2000元钱,最终筹集到3万多元善款重修水井,帮助村民解决了吃水难题。
有一首歌叫作《学习雷锋好榜样》,全中国至少有半数以上的人都会唱。我们歌颂雷锋、宣传雷锋精神,不是要把雷锋塑造成一个高不可攀的“神”。我在向各行各业讲述雷锋故事时,也会讲到雷锋爱写日记、爱照相、爱留刘海儿,他是一个爱美的、时尚的、普通的青春形象,是可学可敬可亲可爱的青春偶像。我们向全社会广泛宣传弘扬雷锋精神,是为了让更多人知道,每个人都能够成为雷锋,但是只有通过像雷锋一样“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的努力,像雷锋一样坚持“人民至上”,才能够成为当今时代的“雷锋”。
(《人民周刊》2023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