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创新智库 > 正文

科技创新推动体育高质量发展

洪 平    2023-08-07 17:57:00    光明日报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当前,体育事业的发展愈加依赖于科技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今世界,科技在竞技体育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建设体育强国,必须实现高水平的体育科技自立自强。要综合多学科、跨学科的力量,统筹推进技术研发和技术转化,为我国竞技体育实现更大突破提供有力支撑。”开展体育科技革命、实现自立自强,是推动我国体育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全面建成体育强国的必然要求。

科技创新助力保障体育赛事安全运行,赋能体育场馆合理运营。依托气象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全方位、精细化、智能化气象保障体系,不仅为大型国际体育赛事、国内不同规模体育赛事的成功举办保驾护航,也为日常运动训练以及人民群众健身活动的成功开展提供科技支撑。2022年北京冬奥会中国代表团首次加入了气象工作人员随团保障,打造出全场景气象保障服务模式,可以达到“百米级,分钟级”的精准预报,从而为备战和参赛提供科学决策与精细服务。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依托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对传统体育场馆进行智慧化升级,打通场馆运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与要素,全面构建场馆智慧服务体系与公共服务模式,参与共建“涵盖全民健身群众组织、场地设施、赛事活动、健身指导、器材装备等内容的数字化全民健身服务平台”,实现场馆信息化建设、数字化运营、智能化管理,提升场馆的运营效率与利用率,及时、科学、有效地解决老百姓“去哪儿健身”“怎么健身”等问题,智慧体育场馆建设将进一步改善用户体验。

科技革命引领智慧体育,推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实现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是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就要把握体育强国梦与中国梦息息相关的定位,把体育事业融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大格局中去谋划,深化体育改革,更新体育理念,推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演进。5G、Web3.0、区块链、元宇宙等高新技术,通过重构人、场地、设施与体育活动等要素之间的关系,为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提供了强劲的发展动能和广阔的发展空间,科技逐渐成为推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牵动力。北京冬奥会、成都大运会和即将到来的杭州亚运会上,满满的“黑科技”在助力运动员体验“更快、更高、更强”的同时,也给观众带来沉浸式观赛体验。科技进步不仅服务于竞技体育发展,也使大众健身指导可及可用,助推一些竞技体育项目更加亲民惠民。数字体育革命重新定义了运动场景,实现了物理空间到现实虚拟叠加空间的融合转换,使群众的运动生活体验更为丰盈。“体育+科技”的有机联动促进了高科技与体育产业的紧密结合,为体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也有利于实现产业融合发展。

科技变革加速体育与健康深度融合,助力健康中国建设。体育是国家强盛应有之义,也是群众健康生活方式之选择。《“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提出“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而科技在深化主动健康意识、推动健康关口前移、建立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使得全民得以享受体育成果。研发主动健康可穿戴设备、智能健身器材和体育设施智能设备,可以帮助民众实时记录运动数据、制定健身计划、科学管理健康,打破运动健身的空间与时间限制,实现健身方式的数字化与科学化,从而享受更加便捷、科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采集汇聚个体运动健康数据、模型管理和共享流通,打造运动健康数据计算资源交易服务管理平台以及运动健康数字生态开放平台,开展多场景应用示范,构建运动与主动健康服务新模式。

科技进步点亮绿色体育,促进实现可持续发展。体育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碳足迹”计算器、“碳追踪器”等科技产品能够测算运动碳轨迹、计算运动碳损益,为体育领域低碳转型戴上“绿色徽章”;国家体育馆、上海松江体育馆等体育场馆安装太阳能光伏设备、引入能源管理体系,智能光伏与体育场馆融合创新发展,超低能耗、近零能耗体育场馆不断建成;“碳中和”成顶级赛事“标配”,北京冬奥会采用新型二氧化碳制冰技术使效能提升30%,使用可再生环保材料生产体育装备、器材、服装、吉祥物,“科技范”“绿意”十足。现代环保低碳技术的进步,为体育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科技和产业支撑,为提升我国体育发展的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贡献了能量。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体育强国建设的历史交汇期,中国体育必须顺应科技革命发展的新趋势,把握数字时代融合发展的战略机遇,推动体育领域的科技创新,围绕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开展协同攻关,充分释放体育科技进步在构建体育发展新格局、拓展体育发展新空间、培育体育发展新动能中的巨大潜力,推动高新科技与体育运动多域互嵌和深度融合,形成支撑体育创新发展的核心优势,不断促进体育事业高质量创新发展。

(作者:洪 平,系北京体育大学副校长、教授)

(责编:李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算法新闻确立权利保护的新模式
下一篇:科学研究要有坐住坐稳“冷板凳”的定力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