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创新智库 > 正文

科学把握未来产业发展逻辑

2023-08-04 18:13:19    经济日报

未来产业是重塑全球创新版图和经济格局最活跃的变革力量,是牢牢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关键所在。我国发展未来产业具有巨大潜力,要坚持全球视野、未来眼光,科学把握未来产业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加速推进顶层设计、战略布局,在动态调整中为未来产业拓展广阔发展空间。

一要科学把握未来产业发展的理论逻辑。随着未来产业的探索实践不断深化,我们对未来产业的支撑动力、发展阶段、重大影响的认识不断清晰。从底层技术看,科技创新是未来产业发展的“最初一公里”,未来产业孵化培育既源自未来网络、未来材料等前沿技术的重大突破与产业转化,也得益于技术与技术、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并赋能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从需求场景看,市场需求是未来产业发展的持久动力。一方面,需求结构升级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离不开未来产业发展;另一方面,新供给创造新需求,例如,以基因编辑、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等为代表的未来生命科技将催生潜在的健康服务需求。从生命周期看,未来产业发展本质上是从一颗产业种子到一片产业森林的成长过程,尽管当前尚处于孕育孵化阶段,但一旦跨越前沿技术产业化的“达尔文海”,就能够高速增长成为先导性产业、支柱性产业。从变革影响看,未来产业将引导经营主体向更先进的生产力聚集,催生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帮助人们不断突破认知极限和物理极限,提升社会生产力水平。

二要科学把握未来产业发展的历史逻辑。一个国家的未来决胜于未来产业,未来产业具有鲜明的先发锁定性。先行国家能够构筑包括专利技术、知识产权、标准规范等在内的“先发壁垒”,并沿着上下游产业链培育完整生态,成为区域性乃至全球性的技术和产业中心,后进入者追赶超越的难度极大。纵观全球产业变革历史,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未来产业,而历次未来产业发展进程都深刻改变了国家综合实力与国际竞争格局。英国通过培育壮大以蒸汽机为代表的一批18世纪的未来产业,成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行者与领导者;美国通过培育壮大以电动机、内燃机、计算机等为代表的一批19世纪、20世纪的未来产业,成为世界经济超级大国。进入21世纪,为了再次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主导权,发达国家积极布局下一个5年、10年甚至20年可能出现的未来产业,未来产业正成为全球产业竞争的必争之地。面对新情况,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是我国锻造产业竞争新优势的战略选择,也是避免今后较长时期再次陷入“卡脖子”困境的关键所在。

三要科学把握未来产业发展的实践逻辑。“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围绕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谋划布局未来产业发展。这为我国培育增长新动能指明了方向。当前,北京、上海、浙江、深圳等地先行推进未来产业发展,纷纷出台实施未来产业发展专项规划、行动计划与配套政策,带动各地掀起发展未来产业的良好势头,彰显了我国未来产业发展的巨大潜力。从技术创新看,我国在未来网络、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取得重大成果,在部分领域形成与发达国家同步并跑甚至领跑的态势,为未来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从市场需求看,超大规模国内市场是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最大底气,为未来产业孵化提供了技术熟化、产品中试、早期市场等全链条的有力支撑,而多样化的应用场景、差异化的细分市场也有利于催生更多未来产业技术路线与发展模式。从产业体系看,我国具有全球最完备的产业体系,能够快速整合优化不同生产工艺组合、不同生产环节资源,未来产业技术路线一旦成熟,就能实现快速度、低成本、大规模投产。总体来看,未来产业正在沿着未来技术产业化、传统产业未来化等发展路径加快演变,今后5年至10年有望培育发展一批产业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万亿元级新支柱产业,并通过技术赋能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迈向“智造强国”。

综合来看,未来产业发展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创新的过程,是一个前沿技术突破进而加速产业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加大支持力度,提升政策精准性,统筹推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培育,构建起支持未来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不同于其他传统产业,未来产业的战略重要性与成长不确定性特征,决定其支持政策需要从选择重点支持转向更加突出厚植发展土壤、从依托特定企业转向更加突出鼓励多元试错、从重视技术集成转向更加突出强化原始创新、从简单给优惠支持转向更加突出应用场景与早期市场支持。

一要强化技术策源支持。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是锻造先发优势的重中之重。对我国而言,既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探索“国家出题+专家答题+市场阅卷”的创新模式,面向科技源头问题、基础问题做好探索性研究,充分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突出作用,加强前沿技术多路径探索、交叉融合和颠覆性技术源头供给,又要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探索“企业出题+专家答题+市场阅卷”的创新模式,围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面临的现实问题,探索推进问题导向型的科技协同创新机制。

二要强化转化孵化支持。既要围绕“谁来转化孵化”,推动多主体协同孵化,聚焦概念验证、中试熟化、产业加速等关键环节,探索“政府引导+科技园牵头+领军企业”模式,完善全链条的转化孵化服务,又要围绕“怎样转化孵化”,以场景开放为牵引,聚焦未来城市、智慧乡村、未来社区、未来制造、未来农业等领域,构建“早期验证—融合试验—综合推广”场景应用创新体系。

三要强化“耐心资本”支持。未来产业孵化培育周期长、投入大、正外部性强,战略地位极其重要,比其他产业更需要有耐心的资金支持。推动未来产业发展,既需要政府资金“耐心投”,建立健全政府科技研发资金、政府产业引导资金与市场化投资基金的联动机制,切实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又需要社会资本“放心投”,建立健全全生命周期科技金融服务体系,针对不同未来产业初创企业匹配有针对性的科技金融服务。

作者:单志广、胡拥军(均系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研究员)

(责编:李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算法新闻确立权利保护的新模式
下一篇:科学研究要有坐住坐稳“冷板凳”的定力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