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创新智库 > 正文

让创新成为城市发展的最强音

2023-04-11 17:44:18    中国青年报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创新是第一动力”“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阐释了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和实现路径。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康庄大道上,城市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创新浸润着城市的品格和追求。

创新是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是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当前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培育创新人才,孵化高端企业,优化政策支持,为城市创新赋能增势尤为重要。城市创新在宏观上应树立全球视野,科学谋划创新发展的前瞻性、战略性与系统性;在微观上应精心布局,深挖优势资源,以人才创新为根本,以企业创新为主体,以制度创新为保障,切实提高城市创新引领力、城市创新硬核力、城市创新动力、城市创新活力、城市创新实力。

创新的根本是增强人才创新力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人才是城市创新的核心动力。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蔓延的后疫情时代,冲破逆全球化思潮阴霾,开辟经济增长新路径,凾须创新人才革故鼎新,为经济发展探索方向、厘清思路、精准发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城市创新应聚焦四个面向,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环节,就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结构等方面强化战略导向和目标引导,构建体系化发展格局。

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我国人才规模、存量很大,但人才的产业服务体系不完备,导致大量的人才浪费。要在空前激烈的战略竞争中抢占创新高地,关键是依托国家重大科研和重大工程项目,积极推进创新团队建设,努力锻造一批德才兼备的科技拔尖人才和科技领军人物,特别是战略人才的中青年高级专家。注入人才活水,一方面要全球布局,聚力引进代表世界科技潮流的顶尖科学家,另一方面要坚持市场导向与供给侧需求,加强重点领域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在重点行业、重点学科与重点领域广纳贤才,广聚智力,力争做到引进一个人才,带起一个学科,实施一批项目,发展一个产业。人才的竞相涌现也离不开体系化、优质化培养平台的有力支撑。营造高质量平台应坚持多元化评价体系、打造多形态人才培育平台、注重人才激励保障,对卓越人才予以重点扶持。全面关注与充分满足创新人才的各种需求,多元化破解人才难题,为人才提供个性化服务,着力打造引人、用人、助人的创新服务模式,为加快建设高质量城市注入强劲引擎。

创新的关键是强化企业主体地位

企业是创新创造的主力军。目前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不够突出,相当部分的科技创新工作依然由高校、科研院所承担,且国际创新型领军企业数量较少。新征程新阶段,应将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摆在更加重要位置,营造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学研相结合、科技经济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主体,技术创新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主体。同时应大力培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的引领支撑作用,加快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为支柱的工业结构,打造充满活力的现代企业,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战略调整。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作为我国经济根基的制造业大而不强,全要素生产率低,产品品质不高,品牌影响力不够,这些成为阻碍质量强国战略实施的关键掣肘,凾须企业以产品创新为基础,以品质提升、品牌保护、标识管理为核心,筑牢质量发展内核,做强做大企业品牌,塑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高端产业核心竞争力,塑造新动能,再创新优势。

创新的支撑是深化体制改革

创新要求全方位、多层次。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健全新型举国体制”“优化配置创新资源”“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创新既要求资本、人才等生产力层面的创新,也需要制度与机制等生产关系层面的配套创新。创新发展利器在科技,关键靠制度。好制度是激发内生力的“发动机”,它遵循规律,与时俱进,推动创新要素合理匹配、有效协调,形成有序运行、良性互动的创新生态。

加速转变政府职能。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新战略新形势迫切需要城市发展紧扣科技变革需要,把中央的举国体制要求落到实处,破除制约创新的一切思想瓶颈和制度藩篱,政府应加快创新转移转化机制的形成。坚持以服务创新为价值目标,以城市特色为出发点,以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为两翼,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健全人才机制,推动高效、智能、精细化制度格局的构建。只有优化制度设计,活化体制机制,把制度优势转化为科技发展和治理效能,才能将城市打造为科学新突破、技术新变革、产业新优势的重要策源地。

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历史进程中,城市发展必将牢牢扭住创新驱动这个牛鼻子,努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主题,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轨道上吹响奋进新征程的冲锋号。

作者:常晶(济南市委党校副教授)

(责编:李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为创新人才创造良好环境
下一篇: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