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创新智库 > 正文

深刻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的契合性

张政文    2023-03-22 17:54:26    人民日报

内容提要

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必须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人民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样式的集中表达,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规律性认识,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供了科学指南。

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供前提条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这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供了前提条件。

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能够成为中国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本价值遵循,其深层原因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价值观念,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这种契合性,主要是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作为两种独立的价值体系,具有价值共通性。同时,还与二者的开放性、包容性品质密切相关。马克思主义具有开放性和时代性的特征,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作为马克思主义重要内容的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同样具有开放性和时代性的特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包容性,为其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相契合提供了可能、创造了条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一百多年来,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的契合性不断凸显,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是我们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的必然结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的高度契合性,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供了前提条件和重要基础。同时,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为中国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更为坚实。

深刻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的基本契合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这种高度契合性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中得到鲜明体现。

在宇宙观方面具有高度契合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华文明注重从整体性角度把握整个宇宙以及人与宇宙万物的关系,主张天人合一的理念。马克思主义认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是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关系。这当中包含着从万物相联而非孤立片面的角度看待世界的价值观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宇宙观同这些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

在天下观方面具有高度契合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在中华文明史上,“兼容并包”的气魄格局、“亲仁善邻”的价值传统、“协和万邦”的和合理念等,鲜明体现中国人天下观的气质、气度、气派。科学社会主义主张“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像共产主义——它的事业——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倡导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解放全人类,具有宽广高远的世界眼光和深厚博大的人类情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天下观同这些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

在社会观方面具有高度契合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民族一直以来追求和传承的理念,“和而不同”集中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社会观。千百年来,“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价值观念在中国代代相传,深深植根于中国人民心中。基于唯物辩证法形成的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强调矛盾的两极不仅存在对立,也存在彼此的统一,应当承认、尊重和包容差异,在多样性的对立中把握统一、在彼此依存中求同存异,从而达到社会和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观同这些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

在道德观方面具有高度契合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无德不立,品德是为人之本。”中华民族是重视道德、崇尚修德的民族,强调“道德当身,故不以物惑”。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了独特而系统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比如,在坚守道德底线方面,强调“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尽小者大,慎微者著”;在树立道德理想方面,倡导“兼善天下”“利济苍生”。这些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铭刻于中国人民心灵深处,融入中华民族血脉,成为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力量,同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社会主义道德观具有内在共通性、高度契合性。

坚持以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这为科学把握、不断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的高度契合性,持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提供了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才能根深叶茂。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必须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度发掘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的高度契合性,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

坚持人民至上,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为邦本”的价值观念,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使之成为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坚持自信自立,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的价值观念,坚定“四个自信”,既不刻舟求剑、封闭僵化,也不照抄照搬、食洋不化,以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新的贡献。

坚持守正创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革故鼎新”的价值观念,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

坚持问题导向,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精神,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

坚持系统观念,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价值观念,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努力把握事物发展规律,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

坚持胸怀天下,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协和万邦”的价值观念,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校长)

(责编:李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构建协调发展的现代水运物流体系
下一篇:守正创新 知行并举 全面为山亭产业突破提供强大精神动能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