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创新智库 > 正文

建设教育强国是民族复兴基础性工程

2023-03-16 17:34:31    中国教育报

刚刚闭幕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上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回顾了五年来教育改革发展的成就,并对今年的教育工作提出建议。

过去五年教育成就夯实了教育强国建设基础

五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党全社会特别是教育战线的共同努力,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教育总体水平跃居世界中上行列,教育面貌发生格局性变化。报告充分肯定了五年来教育取得的成就,特别强调“促进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指出“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3.5年提高到14年”。在基础教育方面,“持续加强农村义务教育薄弱环节建设,基本消除城镇大班额,推动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义务教育巩固率由93.8%提高到95.5%。坚持义务教育由国家统一实施,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负担。提升青少年健康水平。持续实施营养改善计划,每年惠及3700多万学生。保障教师特别是乡村教师工资待遇。多渠道增加幼儿园供给。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90%以上。”在职业教育方面,“职业教育适应性增强,职业院校办学条件持续改善”“实施高职扩招和职业技能提升三年行动,累计扩招413万人、培训8300多万人次”。在高等教育方面,“积极稳妥推进高考综合改革,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45.7%提高到59.6%,高校招生持续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倾斜力度。大幅提高经济困难高校学生国家助学贷款额度。深入实施‘强基计划’和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建设288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接续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不断夯实发展的人才基础。”在经费投入方面,“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每年都保持在4%以上,学生人均经费投入大幅增加”。五年来,我国教育全面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迈上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

新征程上教育强国建设面临新形势新挑战

报告在总结成绩的同时,对今后面临的挑战和困难进行了阐述。报告强调:“在看到发展成就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对于教育领域来说,一是国际竞争加剧带来新挑战。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在新的国际环境下主动识变、应变,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水平,是摆在我国教育面前的一个紧迫课题。二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出新要求。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二十大明确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的战略安排。强国建设,教育先行。必须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三是科技革命、产业革命深入推进带来新机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不断迭代,为教育改革发展带来机遇,同时也迫切需要我们加快教育变革,提升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四是人民群众对公平且高质量的教育充满新期待。当前,人人都想上好学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相对不足的矛盾日益凸显,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大优质均衡发展力度,整体提升育人质量。五是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仍存在许多难题。比如,教育发展不平衡,城乡、区域、校际、群体之间教育差距依然存在;学前教育仍是教育短板,高中教育完成率、高等教育普及率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有待提高;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还不完善,教育治理能力有待提高;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机制有待健全。我们深刻认识到,教育强国建设势在必行,使命艰巨,责任重大。

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强国必先强教。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对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了系统谋划和一体部署,要求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第一,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推进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发展。要扎实开展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作,重点推动缩小区域、城乡、校际、群体差距。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坚持统一标准、规范建设,实现校校达标。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把学校布局规划好。推进师资配置均衡化,稳妥有序推进教师交流轮岗。推进教育数字化,实现数字化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推进教育关爱制度化,全面建立起学习困难学生帮扶制度。强化学前教育普惠发展、规范管理,不断提升保教质量。坚持“特教特办”,办好特殊教育,推进普特、职特、医教等方面融合。坚持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落实县中提升计划,增强课程多样性,实施“选课走班”等分类分层教学,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强化学生发展指导。

第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建设教育强国,必须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构建融通融合融汇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加强职普融通,加大特色高中、综合高中建设力度,提升职校学生的适应性,打通上升通道。坚持德技并举,加强通识教育,既要重视学生专业技术培养,又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职业学校与产业行业部门建立协同机制,支持学校与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加强科教融汇,支持职业学校加强技术研发,积极与科研院所及产业企业联合攻关,协同开展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

第三,推进高等教育创新,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建设教育强国,必须加快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切实破解管得过多、过细等问题,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文化自信,加强基础学科、交叉学科、新兴学科建设,深入推进有组织科研,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推动高校发起和实施国际大科学计划与工程,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建构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结合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探索协同创新机制。深化高校分类管理和评价改革,支持中西部地区高校发展,引导高校克服“大而全”“同质化”等问题,在不同赛道上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第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教师是教育改革发展的第一资源,建设教育强国,必须打造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要以教育家精神引领师德师风建设,建立教师共同价值追求,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打造中国特色高水平教师教育体系,加快实施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完善公费师范教育体系,提升“国培计划”“双名计划”培养质量。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打造一批“双师型”名师(名匠)、一批教育家型名校长。着力打造创新型高校教师队伍,推进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建设,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教师管理和资源配置,深入开展人口变动趋势下教师资源优化配置研究,推进改革试点。改善教师待遇和工作生活条件,不断提升教师的荣誉感、自豪感和幸福感。

第五,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推动地方落实两个“只增不减”,建立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与国内生产总值同步增长机制。深化体教融合、“五育”并举,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锤炼意志、健全人格。完善教育法律体系,全面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加大法治宣传教育。加快教育数字化,构建大数据中心,提升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服务水平,持续提供泛在、多元、智能化的学习环境和公共教育服务。扩大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开展教育、科技、人才国际交流合作,借鉴先进教育理念和经验做法,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走出去。

作者:于发友(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以乡村社会实践推进乡村美育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