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创新智库 > 正文

加快构建数字时代教育新形态

李立国    2023-03-14 18:20:18    光明日报

教育数字化是数字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战略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当下,我国正深入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不断推动教育数字转型与融合创新,加快构建数字时代的教育新形态,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奋力谱写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的新篇章。

数字化助推教育资源优质共享。当下,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数字技术所蕴含的巨大潜力得到充分释放,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发展信息网络技术,消除不同收入人群、不同地区间的数字鸿沟,努力实现优质文化教育资源均等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信息化走上发展的快车道,依托云端网络,就能让亿万孩子在同一片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其中,数字化教学条件的不断改善,为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硬件基础。目前,数字化教学条件全面提档升级,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达到100%,99.9%的学校出口带宽达到100兆以上,99.5%的学校拥有多媒体教室。10年来,我国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不断丰富。2022年3月,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上线,建起了世界最大的教育资源中心,通过聚合高质量、体系化、多类型的数字教育资源,为广大师生、社会公众提供了丰富的教育服务供给,满足了不同年龄段人们从职场技能到兴趣爱好等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为全民教育、终身教育提供有力支撑。

数字化催化教育场景应用创新。教育数字化当以人的发展而非以技术为中心,应在教育教学中创设新的应用场景和教学场景,让技术在促进人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优势。教育教学与技术融合,构建了生态化的学习环境,让教师能够施展高效的教学方法,让学习者能够获得适宜的个性化学习服务和美好的发展体验。数字化技术丰富了智能教室、自适应学习、学情智能诊断、智慧课堂评价等场景应用,推动线上线下融合互动,帮助改善教学方法,增强教学过程的创造性、体验性和启发性。数字技术革新还有利于构建主动、沉浸、个性的,适应实验实训的模拟学习场景。数字时代的新型实验室无需实物,就能在电脑中高度还原逼真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实验现象与过程,拓展了实验教学的广度和深度。虚拟仿真技术与实验教学深度融合,解决了课堂实验中遇到的“高难高危”难实现、“宏观微观”难展现等问题。

数字化展现教育体系变革愿景。数字技术具有互联互通、即时高效、动态共享的特征,使得教育与学习可以跨越时空限制,进行多维交流互动,实现了跨学校、跨区域、跨国家传播分享,有利于构建起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高质量个性化终身学习体系。中国有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要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带来的教育红利,必须深入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通过充分运用我国的制度优势、人才优势、资源优势,汇聚数字化优质资源,全力构建国家数字教育资源中心,更多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和每一个学习者。通过发挥国家中心的枢纽能力,示范带动区域教育资源服务中心建设,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形成多方协同共建的国家数字资源公共服务体系。

以数字化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是面向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选择和必由之路。数字化是引领未来教育变革的新浪潮,教育与数字的结合,已经并且会持续深刻影响教育的发展变革。我们要发挥数字技术优势,加快构建平等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伴随每个人、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奋进新时代,全社会要共同推进教育数字化改革发展,推动更快更好地建设教育强国。

(作者:李立国,系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构建新发展格局需统筹好几个关系
下一篇:关于推动湖北发展低空经济的对策建议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