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必须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来抓。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的灵魂,是办好乡村教育的关键,是乡村教育振兴与教育振兴乡村的重要人才支撑。2022年9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优师计划”师范生培养工作的通知》,创新性地提出以覆盖城乡两种教学环境的“双实践”制度培育乡村“大先生”,这是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助推乡村教育发展、促进乡村文化振兴的创新之举,具有重要价值。
在“双实践”中培育乡村“大先生”是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创新之举。
近年来,《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支持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文件陆续发布,乡村教师“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的问题有所缓解,但情怀不深、能力不强的问题依然存在。“双实践”制度在助力师范生坚定从教信念,开阔教育视野,形塑思维方式,进而成长为情怀深、视野广、思维新的乡村“大先生”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第一,助力师范生坚定从教信念。乡土情怀是乡村教师奉献乡村教育的情感基础,“情怀深”才能扎稳乡村教育之根。到城乡学校进行教育观摩、调研与实践,有城乡优秀教师的榜样示范与悉心指导,师范生不仅能够锻炼和收获双倍甚至更多的教育教学能力,而且可以强化对国情、省情与乡土文化的了解,坚定理想信念、涵养高尚师德,厚植扎根基层教育、成为未来乡村“大先生”的报国情怀。
第二,助力师范生拓宽教育视野。广阔视野是乡村教师引领乡村教育的内在要求,“视野广”才能增强乡村教育之效。到城乡学校进行教育“双实践”,通过对城市学校先进教育理念、现代化教育技术的沉浸式体验,与城市优秀教师、城市孩子的深入交流和沟通,能够助力师范生跳出乡村看乡村,把乡村教育放在更广阔的视野中思考,培养师范生作为未来乡村“大先生”应具备的宽广视野。
第三,助力师范生创新思维方式。创新思维是乡村教师开展乡村教育的关键素养,“思维新”才能提升乡村教育之质。“双实践”制度通过让师范生在城乡双环境中的观摩、调研与实践,改变了过去单一、片面的师范生教育实践制度,能够让师范生更加客观地看待中国基础教育全貌、更加辩证地看待城乡教育的优势与不足,从而能够用联系与发展的观点审视、研究、开展乡村教育,培养师范生作为未来乡村“大先生”应具备的辩证思维、创新思维。
在“双实践”中培育乡村“大先生”是助推乡村教育发展的创新之路。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教育成果惠及全国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秉持人民至上理念在教育领域的生动体现。如何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如何让新时代教育成果惠及每一位乡村儿童,是新时代乡村教育发展的使命与追求。当前,“乡村空、城市挤”“乡村弱、城市强”的教师队伍现状仍然是制约乡村教育发展的短板与瓶颈。“双实践”制度通过向乡村输送优秀师范生、培育“大先生”,为乡村教育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成为破解乡村教育发展短板与瓶颈的创新举措。
第一,为乡村教育输送优秀师范生。“双实践”制度要求师范生不仅要到城市优质中小学校进行教育教学观摩与实践,还必须到欠发达地区进行教育调研与实践。这就从制度上保证了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乡村教育,每年都会迎来一批经过专业培育的高素质师范生。尽管这些师范生是来实习的,实习完还会离开,但从客观上看,他们的到来确实为乡村教师队伍注入了新力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乡村教师队伍数量短缺、质量偏低、结构失衡的燃眉之急,助力乡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第二,为乡村教育培育未来的“大先生”。事实上,向城乡教育输送优秀师范生进行“双实践”,既是有效缓解当前乡村教师队伍现实问题的应急之举,更是为乡村教育未来培养“大先生”的长远之计。乡村教育“大先生”是具有深厚教育情怀、宽广教育视野、扎实专业知识的教育家型教师,既拥有城市学校先进教育理念与方法,又对乡村教育现状、特点与规律有深刻认识,更具备开发利用乡土教育资源以及开展高质量教育教学、教学研究、教学管理、教研教管的专业能力。乡村教育“大先生”应具备的这些高素质与专业能力只有在城乡教育的“双实践”中才可能生成与发展。当然,短短一学期的“双实践”不可能立即就培养出乡村教育“大先生”,却能为师范生根植乡村教育“大先生”的基因,为乡村教育培育“大先生”的苗子,从而为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在“双实践”中培育乡村“大先生”是促进乡村文化振兴的创新之策。
教育兴则文化兴,文化兴则国家兴民族兴。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与灵魂,乡村教育振兴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基石与前提,乡村教师队伍的高质量发展是乡村教育振兴的核心与关键。当前,乡村文化表现出农民文化自信薄弱、乡村文化建设主体流失等阻碍乡村文化振兴的突出问题。“双实践”制度通过向乡村源源不断地输送和培养“文化人”“教育人”“村中人”,有力充实了乡村文化建设主体、促进了乡村文化振兴。
第一,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提升。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传播弘扬乡土文化、重塑乡土文化自信、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内容。“双实践”制度所培养的师范生、“大先生”是具有广阔视野与创新思维的乡村“文化人”“教育人”“村中人”,他们能够立足乡村文明吸取城市文明及外来文化优秀成果,能够在保护农耕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推动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与此同时,他们还能够深入挖掘农耕文化中内蕴的人文精神与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助力塑造新时代乡村文明新气象。文明乡风是乡村文化的晴雨表,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双实践”制度为乡村输送和培养了一大批情怀深、视野广、思维新、能力强的“文化人”“教育人”“村中人”。他们作为“新乡贤”,通过教育教学、家校合作、学校活动,在服务乡村教育事业、推动乡村教育振兴的同时,也承担着服务乡村文化建设、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职责,在实现教育振兴乡村,培养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作者:陈亮、万一萱(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