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创新智库 > 正文

抓住机遇促产业升级

2023-02-23 18:13:33    经济日报

质量发展是兴国之道、强国之策。日前印发的《质量强国建设纲要》明确提出,“推动产业质量升级,加强产业链全面质量管理”。这是建设质量强国的必然要求,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产业发展实现了从规模增长向规模与质量并举发展的历史性转变,产业制造质量不断提升,专利申请数量大规模增加。各省区市均提出质量强省的发展战略,各地区、各产业积极开展质量专项活动,营造以质量带动产业优化升级的环境。我国注重质量法治化建设,先后制定《产品质量法》《标准化法》等法律法规。同时,质量基础设施逐步与产业发展相适应。在产业质量管理上,现代化管理体系运用比例不断扩大,产业链发展协同增效。

在转换经济增长动力的过程中,我国产业质量顶层设计有待加强,一些新业态也对产业质量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要求。相对于快速发展的产业现状,我国质量基础设施存在标准化建设相对滞后、计量和检验检测相对缺失、认证认可效率与程度较低等问题。在产业质量管理方面,自由开放的市场条件下,产业竞争更具有活力和积极性,竞争手段和方式更加多元化,政府的监管不可避免地存在缺位与滞后等情况,政府部门对产业质量的监管偏向于事后的结果管理,缺乏事前事中的有效预防管理。

产业质量升级离不开国家政策制度的全方位引领和整个质量生态体系建设。要深化质量发展法治化道路,完善质量建设的法律法规,根据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把握产业与市场动态,适时、及时调整政策法规,形成完整高效的政策法规体系,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与保障。还应优化质量发展环境,以高质量企业为标杆,建设示范性产业链,打造示范引领效应,提高产业链上下游协同能力,充分发挥优质企业在产业链中的带动作用,促进产业链内部优势互补和质量自律体系建设,助推产业质量整体升级。完善创新产业质量发展的激励机制,在延续中国质量奖、举办“质量月”和中国质量大会等活动的基础上,继续探索激励以质量为动能的产业发展路径,传递依靠质量发展的精神理念。

要通过数字技术赋能产业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我国目前已是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的第二大国,应在深度融合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发掘数字技术在质量基础设施中的作用,通过数字产业化推动产业数字化建设。加快产业标准化的制定,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推动标准化成果的转化与应用,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基本遵循,全面规范全链条的产业质量体系。

政府与行业协会应协同强化产业质量多维度管理。当前,我国居民消费需求更加注重品质的追求。而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中,价格机制失灵,企业易以次充好,消费者为避免高价买入低质量产品的风险损失而压低购买价格,导致市场的低质量运转。如果要妥善解决由市场失灵导致的单个企业或个人的欺诈行为(有可能影响整个产业质量),就必须有效制造和传播“正的市场信息”,依靠政府或行业协会等中介社会组织制定并执行严格标准,强化产品质量的事前、事中、事后管理。

提升产业质量、促进产业跃升,经济循环畅通是关键。经济循环是一个复杂体系,包含居民、企业、政府机构等诸多主体,涉及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这就要求不仅要从产业相关政策着手,更要协调好分配、流通、消费等相关政策,以形成合力,使国内大市场成为企业创新的“引力场”。要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不断优化国内市场营商环境,打破阻碍国内市场统一发展的制度壁垒,破除生产要素流通壁垒。健全要素市场的运行机制,降低企业运营的制度性成本,畅通制造业的生产运营体系。

作者:张辉(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副院长、教授)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构建新发展格局需统筹好几个关系
下一篇: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