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创新智库 > 正文

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2023-02-16 17:22:10    经济日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我国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发展阶段的客观趋势,采取一系列举措推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新动能。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新时代新征程,继续做好城乡融合发展这篇大文章,要抓住关键环节,健全体制机制,协同整体推进城乡均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抓住窗口期,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今后15年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窗口期”。必须认识到农民进城务工是个大趋势,要把该打开的“城门”打开,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这既是畅通国内大循环、释放内需潜力的需要,又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需要,还是提高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需要。应打破户籍藩篱,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真正打破城乡界限、身份差别,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

整体统筹谋划,强化城市对乡村的带动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促进城乡在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方面相互融合和共同发展。城乡融合发展要从规划建设上一体设计、一并推进,改变过去城乡脱节、重城市轻农村的问题。在公共资源配置上应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短板。加大农村道路交通、农田水利、农村饮水、乡村物流、宽带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互联互通。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创新机制促进农村公共服务提档升级,逐步建立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发展城乡教育联合体,实行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结对帮扶,探索城乡联动教研、名师网络课堂等多种创新模式,提高农村学校教育质量。强化乡镇卫生院与村卫生室一体化管理,鼓励实行卫生人才“县聘乡用”“乡聘村用”,加大力度选派具有执业医师资格的村医,增加村卫生室药品供应,推动省、市、县医院与村卫生室的结对帮扶和远程医疗协作,完善村级医疗卫生巡诊派驻服务,提高农村医疗保障和健康管理水平。在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基础上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强化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县域内统筹布局。加快形成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的建管格局,推进实现县域内城乡要素优化配置、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产业融合化发展、城乡商业物流顺畅流通和城乡经济良性循环,提高县城和中心镇的集聚效能和辐射带动乡村能力。

构建政策保障体系,激发农业农村内生发展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要靠人才、靠资源。如果乡村人才、土地、资金等要素一直单向流向城市,长期处于“失血”“贫血”状态,振兴就是一句空话。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从根本上说需要提高农村聚合资源要素的内生发展能力,改变资源要素从农村单向流出的局面,促进各类要素在城乡间平等交换、双向自由流动。要构建支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政策保障体系,强化财政、金融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激励机制,加大鼓励和引导各类人才下乡的保障和激励力度,优先保障乡村产业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协同发展。完善乡村配套设施,为产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为资本创造稳定增值的渠道、为人才创造干事创业平台和舒适的生活环境。优化农村营商环境,在农村承包土地和宅基地“三权分置”的基础上,稳定政策预期,引导好、服务好、保护好工商资本下乡的积极性。探索返乡回乡下乡就业创业人员在原籍地或就业创业地落户并依法享受相关权益的具体办法,合理保障自住需求,以稳定的生活居住条件确保返乡回乡下乡人员进得来、干得好、留得住。

作者:程 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副部长、研究员)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坚定走好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