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创新智库 > 正文

治国有常 而利民为本

2023-01-06 18:44:14    河南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他引用“治国有常,利民为本”,用以说明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深刻阐明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大意义和重要作用。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出自先秦道家典籍《文子·上义》。这部典籍的作者文子,姓辛,号计然,春秋时期宋国葵丘濮上(今河南民权)人。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文子是“老子弟子,与孔子并时”。这是文子记录老子的话,原文为“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意思是治理国家有不变的法则,而让人民获得利益是其根本。《淮南子·汜论训》《史记·赵世家》《战国策·赵策》《资治通鉴·周纪》等古代典籍对这句话都有记载。

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核心价值理念,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先哲们就强调“民”在治理天下中的重要性。《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管仲认为,“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老子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孔子说,“仁者,爱人。”孟子说,“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荀子认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韩非子指出,“凡治天下,必因人情。”无论儒家、道家、法家,都注重“民”在治国安邦中的价值和作用,强调重民贵民、爱民富民、利民恤民。他们的主张同“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是相通的。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及的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的十个经典成语,其中之一就是“民为邦本”。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政党。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中国共产党坚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立足中国具体实际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从成立之日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

毛泽东特别强调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他说,“我们的责任,是向人民负责。每句话,每个行动,每项政策,都要适合人民的利益。”邓小平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开放中一切工作得失、是非、成败的重要标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反映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性。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做到“利民为本”,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他深刻指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他说“谁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就把谁放在心上”,他要求“把赢得民心民意、汇集民智民力作为重要着力点”。我们党是知行合一的政党,是最善于以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实践的政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十年,就是党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的十年。

新时代的十年,我们把让人民生活幸福作为“国之大者”,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集中力量实施脱贫攻坚战,确保小康路上不落一人,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十年来,我们开展了史无前例的反腐败斗争,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使命担当祛疴治乱,维护了人民利益,赢得了群众支持。尤其是三年来,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叠加、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的复杂局面,我们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到了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深刻反映了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古人说,“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民为本。”我们党来自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必须始终不渝地以人民利益为最高价值取向,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只有这样,我们党才能源源不断地从人民群众那里汲取智慧和力量,始终保持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作者:陈东辉(河南省社科院社会所所长、研究员)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
下一篇:凝聚民族复兴青春力量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