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切实加强耕地保护 抓好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文章强调,要深刻认识加强耕地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加强耕地保护的总体思路和关键举措。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耕地保护问题。近年来,我国统筹保护与开发,充分挖掘盐碱地综合利用潜力,取得了显著成效,很多曾经贫瘠不毛的土地正在变成新绿洲。位于黄河三角洲地区的东营市,盐碱地面积达 340余万亩,居山东省首位,是滨海盐碱地的典型代表。近年来。东营市因地制宜恢复自然林草植被,发展生态循环林下经济,推动形成适度种养、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复合高效循环产业体系,走出了一条以生态修复之路。这充分说明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发展盐碱地特色农业具有很大空间和广阔前景。
保护耕地,守住红线,是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我国是全球第三大盐碱地分布国,拥有15亿亩盐碱地,其中5亿亩具有开发利用潜力。盐碱地是耕地提质、扩容、增效的重要来源,是粮食增产的“潜在粮仓”。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于粮食安全有着特殊意义,新中国成立后,党团结带领人民成功将黄泛区盐碱地治理改造为大粮仓。因此,我们在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的同时,也要拓宽视野,长远谋划,抓好盐碱地综合改造,唤醒“沉睡”的后备耕地资源,拓展农业生产空间,提升粮食安全系数。
我国盐碱地面积大、分布广,治理历史悠久,在改良盐碱地时,需要借鉴经验,更需因地制宜。比如,我国盐碱地包括东北苏打盐碱地、黄淮海平原盐碱地等多种类型,在制定治理规划时,要结合实际情况,采取“一地一策”的方法加以改造,而不能搞“一刀切”。
向盐碱地要高产,科学技术是关键。各地需要培养和引进耕地修复治理方面的专业人才,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耐盐碱农作物良种,提高盐碱地的农作物产量和品质,为地方农业发展提供支持。近年来,山东多地立足盐碱地实际,加强种质资源、耕地保护和利用等基础性研究,转变育种观念,由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转变,进而遏制盐碱化趋势。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牢牢端稳中国饭碗,必须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实到位,让更多盐碱地变成丰饶农田,培育出更多优质的农产品和有竞争力的产业。
作者:赵汗青(宜昌当阳)
(责编:赵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