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政府采购网发布公告,山西省乡村振兴局公开招标防止返贫监测信息项目引发热议,中移公司以859万元中标,另一公司以18万多元中标该项目监理。对此,山西省乡村振兴局工作人员回应称,项目经过立项论证,“所有的程序都走了,都是合法合规的”。
政府耗资近千万购置一套信息系统被质疑,并不难理解。毕竟,网友担忧的,并不是项目的程序是否合法合规,而是这笔钱花得是否有必要、有效果。
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扶贫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集成,提高政府部门工作效率、决策质量、调控能力等,这本身也是政府信息化建设的内容。但推进信息化建设,不等于简单地将相关管理事务原封不动搬到互联网上,更不能指望“毕其功于一役”,靠一套系统就能“防止返贫”。
农户会不会返贫,其日常生活存在哪些薄弱环节和风险点,经济状况改善和恶化的临界点在哪里等等,这些都比较复杂,各家有各家的实际情况,不同区域之间也各不相同。这中间,或许上了信息监测项目之后,可以形成一个汇总性的材料,方便及时提醒和预警,但恐怕仍很难将实际情况完整展示。
相较之下,大量的工作仍需要广大驻村干部、乡镇基层工作人员入户调查、逐一摸排、上报信息。也就是说,相较于先进的信息监测平台而言,传统的干部包联、网格化管理,其实更有成效。通过入户调查等方式,不仅能够了解问题所在,还能顺便向村民讲解政策、给予帮助。
扶贫也好,防返贫也好,做的都是具体的人的工作,而只要是人的工作,就应该是有温度的,不能甩给冰冷的机器。这也难怪有网友说,与其花费近千万元去搞一个信息化项目,“不如直接把钱花在民生建设上”。这样的想法尽管有些简单,但其质疑项目性价比的思路并无问题。
也因此,当地相关部门应多一些耐心和诚恳,把上这个项目的必要性讲清楚,详细回应社会关切,而不能只是强调程序合规。
还有,从2012年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各地积累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好做法,防返贫也不是什么新问题,而一直伴随着脱贫攻坚的全过程。相应地,像贫困人口信息收集这样最基础的工作,之前在农业农村部门、社保部门等均有涉及,只要将其打通即可,有必要再单独搞一套吗?此举不仅有叠床架屋之嫌,也意味着巨大的财政浪费,不符合节用裕民的执政理念。
不仅如此,以条线论,省里一旦上了一套信息监测系统,必然会分出诸多子端,把基层干部的大量精力用来上报信息,这样反而挤占了真正的基层调研。此前,关于扶贫工作中只重视填表的形式主义做法,已经受到诟病,不该继续搞“填不完的表”那一套了。
即便要及时掌握返贫信息,似乎也应充分利用好既有渠道和系统,把更多人、财、物力用在夯实基础上,把工作的重心放在服务民众上。
总之,积极拥抱新技术,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很重要,地方政府行政部门更应该少一些花里胡哨的花样,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龙之朱)
(责编:赵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