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小睡,却被窗外工地的噪声吵醒;伏案“码字”,楼下嘈杂的广场舞音乐不时添乱;漫步路上,突然被机动车的鸣笛声吓一跳……类似的遭遇,不少人都经历过。想静一静,有时似乎并不容易。
这并不是某些人的“矫情”。城市的噪声水平与百姓生活质量和健康息息相关。研究表明,过度暴露在噪声污染中会影响心理健康,也会增加患心脏病等疾病的风险。目前,工业、施工、交通成为公认的噪声主要来源,噪声污染防治水平折射着城市治理水准。
解决好发展与宜居的矛盾,建章立制不可少。“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强环境噪声污染治理。这是环境噪声污染治理有关内容首次被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去年6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正式施行,对噪声污染现象开出“药方”。今年,生态环境部等16个部门和单位联合印发《“十四五”噪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旨在满足群众对宁静的需要。
保护老百姓的“安静权”,各地也在紧密跟进。潍坊、平顶山、柳州等城市通过修订环境保护条例、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等法律法规,落实噪声污染防治法。不久前,深圳市印发实施全国首个宁静城市建设规划,遵循源头控增、消除存量、建立长效机制的思路,提出100项规划任务,力求还城市一片宁静。
防治噪声污染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防,也要治。许多城市都建设了生态隔离带、设立了交通禁鸣区,还有一些城市在街头试行安装噪声自动监测屏,实时显示噪声分贝。各地也在探索用科技的力量减少噪声污染。比如,珠海市针对广场舞音箱打造了一种可移动“隔音神器”,对中低频噪声进行吸收,其三面封闭、一面开放的结构可以减少噪声向四周传播。
《2021中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报告》指出,2020年全国噪声与振动污染防治行业总产值约120亿元。可以预计,噪声与振动控制产品、噪声监测设备等需求将逐步增加,且市场升温还会带动新一轮技术研发热潮,如在线监测设备、噪声大数据应用技术、新型声学材料、新型隔声装备以及智能化降噪研究开发等,都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对于相关企业来说,应当抓住这个机会,着力在相关技术领域里取得突破,为城市安宁作出贡献,同时实现自身更大发展。(年 巍)
(责编:赵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