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基础,不限专业”“报考包过,不过退钱”“轻松兼职,月入数万”……近段时间,各类心理咨询师培训机构纷纷借势“双11”,加大促销宣传力度。据《法治日报》报道,一些心理咨询平台、机构收费动辄数千元甚至上万元;心理咨询师培训合格证被一些机构包装成“从业资格证”;还有机构声称,只要刷满课时,拿证上岗只需几个月。
刷刷课时,几个月就可以拿到的所谓“从业资格证”,其“含水量”是不言而喻的。如今,随着工作和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大,人们对心理咨询的需求也逐步增加。因而,心理咨询相关的行业乱象亟待受到重视。
要深刻认识到,这些随意拿证的“三无心理咨询师”危害深重。问题不只局限在资质造假、坑骗钱财上,更在于“学成”后的咨询师,可能既没专业知识,又无法确保职业素养。而那些去咨询的心理患者,好不容易踏出自救第一步,如果遇到这类咨询师,得不到帮助还好说,万一被耽误治疗或者错误引导,患者可能二次受伤,后果可怕。
报道中,山东的张女士仅仅是因为搜索过相关资料,便有培训机构三天两头打电话推销心理咨询师的培训课程和考证服务。这一方面说明,类似的所谓心理培训课程,只是一种商业营销,甚至给大众造成了信息骚扰;另一方面也恰恰提供了线索——相关部门对这些推销电话完全可以顺藤摸瓜,查处其背后的违规培训机构。另外,要增强执法的主动性。比如,我国《广告法》明确规定:“广告应当真实合法,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广告不得含有虚假的内容,不得欺骗和误导消费者”。相关部门可以依法依规查处,对涉嫌虚假宣传的培训机构坚决采取罚款、停业整顿、取缔等措施。
早在2017年9月,人社部就发布了《关于公布国家职业资格目录的通知》,取消了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考试。心理咨询现在是非准入行业,参加基础培训取得合格证书者,不具备心理咨询独立执业的能力。但是,为什么还有很多人被误导呢?这也说明相关政策宣传不到位,常识还未得到普及,这个信息差也被一些培训机构利用了。
值得一提的是,有数据显示,我国经营范围含心理咨询的企业已经超过16万家,但目前在心理咨询专业人员准入、职业培训、执业资质、从业伦理规范等方面,还没有明确的国家层面的统一标准,也缺乏行业协会的管理。没有标准和规范,管理就难以下手。为此,相关部门也应尽快出台和完善相应标准。
2021年3月,国家卫健委发布通知,正式设立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其主要职责包括推动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专业人才培养,建立师资队伍,组织开展相关业务培训等。类似的步子,还可以迈得大一些,只有填补了心理医师人才缺口,变“卖方市场”为“买方市场”,良币才能驱逐良币,那些“伪心理咨询师”才会自行淘汰。
当然,从个人的角度来讲,当自己或者家人出现了心理问题,还是先去正规医院咨询、治疗较为妥当。在此过程中,要注意辨别相关资质和相关医师的证件,必要的时候,可以直接向所在地的卫健部门咨询,在确认对方靠谱的基础上再进行缴费和治疗。(翟礼)
(责编:赵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