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秋招季,年轻人就业问题颇引人关注。有媒体调研走访发现,高校毕业生到制造业就业的意愿持续提升。
不少制造企业收到的毕业生简历数量明显增加,一些先进制造业更是成了就业市场的“香饽饽”。某招聘平台发布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显示,2023届高校毕业生期望就业岗位在制造业的占比为8.1%,在14个行业大类中增幅第一;从简历投递的行业情况来看,截至今年4月,机械制造从2021届的4.47%上升为2023届的9.14%,在15个行业中上升趋势最明显。
劳动力资源的流向,反映的是市场的价值取向。年轻人选择哪个行业赛道,从根本上说,是出于对该行业发展前景和个人价值实现的判断。尤其是,近年来就业竞争逐年加剧,就业市场持续动荡,不同行业的就业“蓄水”位面临波动。春江水暖鸭先知,年轻人的选择更具灵敏性,也因此被赋予更多意义。
年轻人转向制造业,当然是对制造业发展投下的信任票,尤其是对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前景持“看多”态度。他们认同并期待行业的未来发展,并寄望能分享行业发展的红利,在此中实现个人劳动价值的提升。而现实中,我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加速,尤其是一些高科技制造业企业快速崛起,改变了年轻人对制造业的刻板印象,强化了他们对行业发展的预期。
曾几何时,媒体的报道还在追问,为何年轻人“宁愿送外卖也不愿进工厂”,产业工人“空心化”的忧虑一度颇有市场。也因此,对眼下年轻人到制造业就业意愿提升的观察,部分人将其视作“逃离”之后的复归。这种乐观可以理解,却不宜过分渲染。
需要区分的是,此“年轻人”非彼“年轻人”。新投身制造业的,实则是掌握有相关专业知识并早已瞄准先进制造业、工业自动化等高精尖制造业的年轻人;而过去“逃离”工厂转向灵活就业的,更多是并不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累积优势的蓝领群体。严格来说,两个群体并不重合。这当然不是说,眼下年轻人转向制造业的动态不值得关注和为之振奋,而意在说明,让年轻人爱上制造业,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
提高制造业对年轻人的吸引力,说来说去,不过是能提供更好的薪酬待遇、工作环境和发展空间,从而让产业工人这个职业能更有尊严感、价值感和意义感。而制造业企业转型和升级,离不开智能化和技术创新的推动和赋能,同样离不开劳动者权益保护、人力资源管理等体制机制的完善,它们共同构成市场价格信号体系的一部分。
(责编:赵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