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对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强调“全面提升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能力。要把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围绕高素质人才和科技制高点的国际竞争空前激烈,实现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必须依靠高质量的教育服务,加强优秀创新人才培养,进而推动科技进步。当前,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为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育理念、教育体制、教学方式、人才培养等多方面,需树立全局意识,全面统筹规划,加大教育资源投入,贯彻终身教育理念,完善优秀人才培育机制,加快实现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跨越,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有机融合发展。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汇聚之地,高质量教育要能够支撑科技自立自强、助力人才引领驱动,应突出目标导向,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一方面推动教育的现代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另一方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通过探索设立长周期的人才计划项目,为具有探索精神和发展潜力的科研人才提供适宜的成长成才环境,鼓励他们勇于挑战前沿科学问题、探索交叉融合领域,推动营造良好科研生态。同时,不断完善科研评价和人才激励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保护和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进一步加强科学教育、工程教育,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科学教育和工程教育都是以自然科学为基础,以实践为主要手段的教育类别,与历次科技革命及产业变革根脉相连。工程科技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推动人类文明迈向新的更高台阶。高校作为教育强国建设的龙头,要充分发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主力军作用,加强科学教育、工程教育,为解决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提供人才支撑。通过系统分析我国各方面人才发展趋势及缺口状况,根据科学技术发展态势,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动态调整优化高等教育学科设置,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提升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在具体操作中,要敏锐把握科技变革潮流,探索跨学科知识体系,重建课程体系和工程训练体系,强化对学生数字思维、批判性思维等的培养,造就更多工程教育领域高层次人才。
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推动各类教育协同创新、浚通相互链接渠道、促进资源共享。当前,畅通职普融通渠道,持续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融合是大势所趋,有利于健全多形式衔接、多通道成长的教育体系,多维度激发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育人价值。在具体实践上,通过建立国家学分制度和资历框架,推动个人学习账号、学分累计制度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相链接,能够推进非学历教育学习成果、职业技能等级学分转换互认。同时,注重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结构优化,促进教育系统同外部的行业产业、科研力量的有机结合,搭建教育服务供给侧的资源平台。还要不断完善与现代化产业体系相融互促的职业教育体系,推动产教联合体建设,支持职业院校与企业技术协作,加强校企协同育人。此外,应鼓励多开设紧缺的、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打造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教育体系,源源不断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教育之力。
作者:王强(沈阳化工大学党委书记)
(责编:赵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