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少年的你”构筑全方位网络保护屏障

2023-10-30 12:27:01    光明网

备受关注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终于落地。日前,历经多年酝酿和完善,我国首部专门性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综合立法正式出台,于2024年1月1日起施行。该份规范性法律文件将为未成年人在网络空间的健康成长提供更坚实的法治保障。

未成年人是不折不扣的“网络原住民”,对他们来说,“网络化生存”正逐步成为现实。统计显示,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人,其中10岁以下网民和10-19岁网民占比分别为3.8%和13.9%,青少年网民数量近2亿人。换句话说,每2个未成年人中就有1个人是网民。伴随着互联网在该群体中加速普及与渗透,未成年人群体也呈现出触网低龄化、使用网络日益深化的特点。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它给未成年人提供了认识世界的强大工具,也让其更加暴露在各种危机和风险中。

网络游戏沉迷、个人信息泄露、网络欺凌、网络消费陷阱……相关的社会新闻屡见不鲜,刺痛社会的敏感神经。在网络空间为未成年人构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火墙”,日益成为广泛共识。“史上最严防沉迷新规”出台、强化网络直播“青少年模式”等就是呼应社会呼声的探索。2021年6月,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增设网络保护专章,按下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加速键”,释放出清晰而强烈的信号。此次出台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历经7年酝酿并3次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反映出网络环境快速变化及网络场景加速迭代下监管面临的新挑战,但也因此被社会寄予更高期待。

值得关注的是,《条例》坚持问题导向,明确治理网络欺凌的多条举措,颇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尤其是进一步明晰了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的责任义务。文件明确提出,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应当建立健全网络欺凌行为的预警预防、识别监测和处置机制,提供便利未成年人设置网络欺凌信息防护选项,采用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加强对网络欺凌的识别检测等。颇具刚性的一条是,规定网络服务提供者通过未成年人私密信息发现未成年人可能遭受侵害的,应当立即采取必要措施保存有关记录,并向公安机关报告。相信随着这些举措的落地,不断织牢织密的安全网,将让更多未成年人免遭网络侵害。

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让未成年人远离网络信息污染和侵害固然必要,更长远也更关键的,还在于提高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增强对各种网络风险的辨识能力,不断提高自身使用网络的能力与水平,真正让网络为自己所用。更好地使用网络,才能实现更全面的保护。对此,《条例》单设“网络素养促进”专章,明确了学校、家庭、政府相关部门及机构、社会主体等的职责,并覆盖“软件”“硬件”等方面,将对培育未成年人网络安全意识、文明素养、行为习惯和防护技能等起到指引作用。

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不单单是谁的问题,也无法单靠哪一方的努力来实现。各责任主体都应该也必须携起手来,真正本着为孩子负责的态度,推动“条例”落实,为“少年的你”构筑起全链条、全方位的网络保护屏障,以法治的力量护航他们健康成长。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中国将始终是世界发展的重要机遇
下一篇: 共建“一带一路”为全球发展开辟新空间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