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鼓励在编人员“下海”创业并非简单“停薪留职”

2023-10-24 11:20:02    新京报

据报道,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于近日发布“关于实施重点群体创业推进行动”的通知,提出到2025年底,力争实现每年支持成功自主创业20万人。其中,对于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离岗创业者,可在3年内保留人事关系,不影响其社保、工龄及晋升。

这样的“停薪留职”规定,让很多人联想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的两次“下海潮”。但其实,这一次地方行动,与过去有着明显的时代差异。

一是,这类停薪留职,在适用人群和范围上有明显不同。众所周知,上世纪两次比较明显的体制内人员“下海潮”,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既包括事业单位人员,也包括公务员编制。而这次江苏的探索,主要是偏重于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实际影响范围要小得多,针对性也更强。

二是,此次停薪留职,主要还是为了鼓励技术领域的创新、创业,并且是建立在科研技术人员数量达到一定规模的基础之上的。这与此前的“停薪留职”所对应的更复杂的社会现实,有着明显不同。因此,其真实效果,目前来看也还有待观察。

事实上,类似政策此前在多地也有尝试,且不缺乏国家层面的支持。如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就要求,探索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在职创业、离岗创业有关政策,允许科研人员保留职位3年离岗创业。

这一工作意见,在当时还被称为“停薪留职”的“2.0版”。此后,2017年3月,人社部又印发指导意见,支持和鼓励专业技术人员挂职、参与项目合作、兼职、离岗创业。应该说,这些探索都有着明显的社会现实价值。

一方面,这给予了科研人员更多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不同于一般的自动离职,“停薪留职”降低了他们创新、创业的机会成本,可减少在市场上打拼的后顾之忧。

另一方面,更多的科研人才、技术人员能够从体制内走向市场,也对促进产学研之间人才、资源的互通,从而助力提高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率,以及推动相关产业升级带来帮助。

与此同时,体制人员“下海”,有助于在社会激发一种“闯”的精神,并引导年轻人形成更加多元的择业就业观。

当然,从实际情况看,这类探索要想达到预期的激励效果,也不能低估其复杂性和难度。毕竟,科研技术领域的创新、创业,具有较高的门槛,相关科技资源的调配要充分适应市场化创新的需要,也离不开其他环节的改革。

可以说,当前鼓励在编人员“下海”创业,绝非简单的“停薪留职”就能够最大程度调动积极性,还可以有更多更完善的激励机制,社会也不妨多一些包容。

因为,让各个领域的人才流动更加充分,激发更大的社会创新、创业积极性与活力,符合公共利益及社会发展需要。而在当下,尤其需要呼唤更多敢闯敢试的“下海”精神。(重舟)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用好“三个课堂” 讲好“第二个结合”
下一篇:中国经济具有巨大韧性和潜力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