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高铁,改变生活重塑旅行

王丹    2023-10-18 11:34:27    光明日报

前不久的中秋国庆假期,高铁出行热颇引人关注。黄金周开启前,“买票难”就屡次登上热门话题榜。假期首日,全国铁路发送旅客量2009.8万人次,创下历史新高。假期8天,全国铁路日均发送旅客1686.2万人,约为今年春运期间的两倍。

高铁出行的高热度,折射出人们交通需求的微妙变化。“坐着高铁去旅行”,对于不少国人来说,已成为鲜活的生活图景。近年来,我国铁路事业快速发展,尤其是高铁网络日益完善,全国95%以上城区人口50万的城市都已经被连缀成网,城市群间的距离被拉近,绝大多数旅游目的地,人们都可以乘坐高铁顺畅到达。

不仅如此,随着高铁月票、通票等多种新票制产品的推出,高铁跨城“公交化”“地铁化”趋势日显。这也高度契合了人们日趋个性化、特色化、小众化的旅行需求和趋势。较快的速度、便捷的换乘、极高的准点率,让高铁成为比较理想的出行工具。尤其是一千公里之内,高铁的性价比已经高于飞机。

高铁还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旅行这种生活方式,并撬动文旅消费活力。高铁的开通和普及,缩短了人们与旅行目的地的时间距离,激发了人们的旅行需求和兴趣,带动了旅游消费。周末短途游的火爆,与高铁的发展不无关系,多少“说走就走”的旅游就此实现。不少地方还推出独具特色的旅游高铁,比如连接杭州市与黄山市的“杭黄高铁”、跨越云贵川三个旅游大省的“成贵高铁”等,高铁对旅游经济的拉动效应可见一斑。

每一次高铁新线路的开通和由此而来的高铁网络动态发展,悄然影响着人们对旅行目的地的选择。以往,人们多是目的地优先,而现在,“高铁N小时圈”成为新的选择方法。更值得一提的是,交通条件的持续变化,为处于不同空间的旅游资源赋予不同的价值,让它们处于动态的竞争中。对于那些“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旅游资源来说,高铁的到来激活了沉寂的市场,由此盘活的旅游资源或为当地带来弯道超车的发展机遇。而对于另一些交通基础较好但旅游资源特色不突出的地方来说,高铁带来的或许是人流“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新隐忧。不论哪种情况,都是推动当地旅游业转型升级甚至重塑地域经济发展的宝贵契机。

可以预计,高铁游在未来一段时间仍将是旅游经济的增长亮点。如何利用高铁撬动当地文旅市场,各地应保持敏锐,抓住机遇。特别是,历经多年发展,“四横四纵”高铁网已全面建成,“八横八纵”高铁网加密形成。普遍抬高的交通条件,在某种程度上,让同类或同空间旅游资源站在了被拉平的新起跑线上。要提高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唯有在创新旅游产品、提升旅游服务、增强品牌形象运营等方面动脑筋、下功夫,摒弃快餐化、同质化。而对于更高层级的行政区划来说,如何更好发展全域旅游,创新通票制度,让高铁更巧妙串联起当地旅游资源,激活旅游消费活力,增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作用,也值得不断深思。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