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云浮一位20岁女生裸辞工作,独自一人穷游76天,途经22个城市的新闻引发众多网友热议。据媒体报道,当事人小周在今年3月突然想去看看世界,于是辞去了工作,带上自己攒的一万七千多元钱出发。旅途中她没有明确的目的地,为了节省成本选择最便宜的交通和住宿方式,尽管如此,她也没觉得辛苦,反而非常快乐,也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对此,有些网友表示佩服,认为小周是一个勇敢、洒脱的女孩:“勇敢的人先享受世界”“年轻就该多看看外面的世界”。也有些网友表示质疑,认为裸辞旅行的行为是不务正业,不够理性。
裸辞花光存款穷游,值不值?这不能用老眼光看待年轻人的新选择。只要条件允许,年轻人完全可以在求学、就业过程中,给自己一个“间隔时间”,利用这段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如旅行、游学、休养等。“间隔时间”不是躺平,而是探索自己、思考自己的时间与空间,让自己更好地出发。
像小周这样裸辞穷游的情况在国内较少,但在国外却很常见,就是人们口中的“间隔年”——年轻人在高中毕业被大学录取后,推迟一年报到;在大学期间选择休学一年;大学毕业后不马上找工作,“休息”一年后再找工作等。
不少人认为“间隔年”很奢侈,只有富裕家庭的学生才能这么“任性”,其他家庭学生“浪费不起这个时间”。其实,年轻人选择“间隔年”,家境并非最重要的因素。影响“间隔年”选择的,是对待成长、成才的观点,以及相应的制度支持。
在传统的就业观里,大学毕业生就业应无缝衔接,这就给选择毕业后“间隔”的学生很大的压力。只有那些有更强自我意识的学生,才会排除外部干扰,做自己。当前,选择“间隔年”缺乏配套制度支持。如在求学过程中无理由休学一年,很难得到学校支持。自由选择“间隔年”,需要学校实行真正的完全学分制教学、管理,学生如有自己的安排,可自主决定修学年限,选择某个学期、某个学年少修或不修课程。我国很多大学的具体学籍管理,还是实行学年学分制,以学年为主。
再如择业、就业阶段的“间隔年”选择,也受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影响。我国当前还实行应届毕业生择业期政策,将毕业后两年内择业的学生视为应届毕业生,享受应届毕业生就业政策。由于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招聘,很多岗位都向应届毕业生倾斜,因此,毕业后“间隔”一年会影响找工作,考公、考编等。
要让更多年轻人能自主安排自己的时间,充实自己的生活,需要整个社会改善成才观、就业观,也需要改革学校管理制度、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用人单位招聘政策,拓宽求学与就业的自主空间。对每个个体来说,则需要结合自身的经济情况、个性、能力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切忌盲目跟风。(熊丙奇)
(责编:赵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