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静音车厢上线,网络舆论缘何不平静

2023-10-16 11:26:04    北京青年报

“孟母三迁”的故事,家喻户晓。这个典故中的孟母,是个典型的理想现实主义者,执著地在现实世界寻找理想的乐土。孟母把理想作为尺度,凡是不合乎居住标准的,因为“此非吾所以居处子”,就毫不犹豫搬家离去;直至理想变成现实,一句“真可以居吾子矣”,终成美谈。

历代的孟母为觅得一处安静居所,可谓大费周折。当今社会,在人员密集的列车车厢里,可有真正安静的场所?这样的“孟母式理想”由来已久,现在当能变成现实了。

据报道,为共建共享文明安静的旅行环境,作为一项服务举措,铁路部门在京沪、京广、成渝高铁等部分复兴号动车组列车上,设置了静音车厢。

网上搜索“静音车厢”发现,2020年12月,铁路部门已在多条铁路线上设置试验性质的“静音车厢”。如此说来,现在的这个新闻,不过是静音车厢结束了试验阶段,进入“转正”阶段。

虽然静音车厢不算新闻,但在新浪微博上,网友对这则“记忆体新闻”仍颇感新鲜,不少网友显得格外兴奋,一时间跟帖评论区无法安静下来。

有些网友对静音车厢的喜悦不亚于当年孟母成功时的喜悦,赞美之词溢于言表:“昨天刚坐了次静音车厢,好爽!”“好事,很烦那些搞视频公放的人。”

有些网友觉得静音车厢过于“桃花源化”,对这样的车厢能否长久存在表示质疑:“不看好,还是下功夫把整车管理起来。”“这是在向列车上吵闹的环境妥协。正确的做法是引导大家遵守公共场所不可以大声喧哗、吵闹的公共秩序!”

也有网友觉得静音车厢虽好,怎奈这样的“现实版理想”过于脆弱:“有静音车厢意味着其他车厢可以随便造了吗?”“那静音车厢里有乘客就是要大喊大叫,纵容孩子制造噪音怎么办呢?我没看到有处罚方案。”

更多的网友希望乘客学会相互理解:“主要还是怎么管制。你碰上带孩子的非得去静音车厢你怎么弄?”“你给带孩子的专门设个车厢,其他人员的车厢一律要求安静不就好咯。”“大家都携带了婴幼儿,都能够相互理解。”

静音车厢正式上线,网络舆论既希望这样的车厢造福乘客,也担心现实境况可能让静音车厢处于尴尬境地。希望与担忧共存,网络舆论的沸腾也就顺理成章。

静音车厢搅得网络舆论无法平静,显然有着更为深层的原因。设置静音车厢,实际是一场没有休止符的理想与现实的融合实验。车厢是一个流动的社会,要在这个高度封闭的流动空间内建设理想的场所,这样的试验难度丝毫不亚于自然科学的实验室。

自然科学的实验室可以自行设置理想化的标准,静音车厢则不然,它毕竟是在现实环境中单独设置的理想场所,除非铁路部门把静音车厢与普通车厢彻底隔绝起来,否则,一名不速之客的高分贝,这样的“意外情形”也足以让静音车厢处于名不副实的尴尬之中。

面对静音车厢舆论无法平静,在于这是日常性的道德自律与他律的综合测试题。自律是高度的道德自觉,一个人如果愿意遵循安静的准则,当这样的准则变成一种自我强制的思维习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要求,就会促使他在喧闹的场所也能洁身自好保持安静。

静音车厢所要求的自律,是一种高阶的自律,即要求车厢里的全体乘客都遵守安静准则。这样的集体自律标准很高、难度很大。集体意志主导的自律如何变成现实,确实是一道大型的社会试验项目。如果自律失灵,转而求助于他律,要求铁路部门制定更严格的规定,甚至由列车员现场维持秩序,如此换来的静音效果能否持续,显然也是个问题。

铁路部门设置静音车厢的初衷,未必是要制造一个没有一丝声响的列车特区,而是整个车厢的分贝低于影响他人休息和工作的最高限度。如果不把静音车厢概念绝对化,营造一个相对安静的乘车空间,倒不失为比较可行的尝试。

渴望安静是人的正常诉求,现代文明的一大特征是彼此的尊重。公共场所的文明状态,可以概括为“净、静、敬”三个字。就列车车厢来说,地面和桌椅的干净基本达标,标志着列车车厢达到了初级的文明状态;静音车厢追求的是文明的第二状态,让每个乘客能够真正享受到旅途的安静权利。这个权利的实现,依赖的是人际间的敬重。当心与心相互敬重,处处替别人考虑成为一种思维习惯,车厢冲突少了,更高层级的文明状态就随之出现了。

既然静音车厢已经“转正”,相信现代文明的阳光定能在列车车厢普照,并推动乘车文明不断进阶升级,让列车上的社会生活更加和谐有序。(刘海明)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下一篇:铲除电信网络诈骗滋生土壤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