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有了国标字库,如何让生僻字不再“隐身”

2023-09-28 11:17:37    光明网

“我中考高考的准考证都打不出第三个字。”“我以前的银行卡都是用拼音跟各种符号办理的。”“各大医院挂号系统用的字库不同,有时只能去线下窗口挂号。”姓氏、名字中有个生僻字,在生活中会遇到多少麻烦?在一个“姓名生僻字交流群”里,群友们打开了话匣子,迫不及待地倾诉着。

在信息化时代,实名认证和网上办事给人们提供了诸多便利,但对于名字带有生僻字的人来说,却面临不少困扰:无法输入、识别和显示姓名,给工作生活造成了不少麻烦。

《民法典》规定,自然人享有姓名权,有权依法决定、使用、变更或者许可他人使用自己的姓名。然而,由于生僻字的问题,这一权利并没有得到充分保障。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数字时代的“书同文”,是服务型政府和数字中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随着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对汉字的规范收录也在不断完善。今年8月,国家正式实施强制性国家标准《信息技术中文编码字符集》。这项标准不仅收录《通用规范汉字表》全部汉字,还覆盖我国绝大部分人名、地名用生僻字以及文献、科技等专业领域在内的共计88115个汉字。落实这一强制性国家标准,不仅为汉字和我国少数民族文字的信息处理提供支撑,有效促进文字在各行业信息系统中互联互通,也为人名、地名生僻字赋予统一的国家标准编码,为生僻字的治理工作提供关键依据,在满足群众办事需求的同时减轻服务机构的负担,让技术成果真正惠及人民群众。

按理说,既然有了更全面的标准和更强大的字库,在“互联网+”时代,生僻字问题即可迎刃而解。但应该看到,许多服务系统此前采用的是不规范的编码形式,或与国家强制性标准规定的汉字编码系统不同,无法通过现有的输入法输入,或包含的汉字数较少,不能满足当前需求。让“过气”的文字编码彻底退出历史舞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推广新的标准和技术,引导各行业和组织逐步采用统一的字库,避免使用不规范的编码形式,是确保正常输入、识别和显示生僻字的当务之急。在这方面,政府部门应加强监管和指导,推动相关服务系统的升级和改进,加快根除不合标文字编码的“后遗症”。

当然,新国标仍不能覆盖所有生僻汉字,生僻字“数字化”之路途任重道远。解决生僻字问题,不能仅将其视作技术问题,更应作为一种社会责任和文化意识。只有输入法、字库、硬件厂商、应用软件乃至操作系统等各方形成合力,打通从输入到输出的链条,才能推动汉字全面信息化,避免产生文化“断层”。

每个汉字都是珍贵的文化瑰宝,它们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意义。在数字时代,我们不能让这些宝贵的汉字流失,也不能让它们成为融入数字社会的绊脚石。相反,应该让每个人都能够自信大方地展示姓名中的汉字之美。期待推进生僻字使用的步伐不断加快,让人们毫无顾虑地使用生僻字处理各种事务,无需担心被某项服务拒之门外,也无需额外付出时间和精力来解决这一问题。(孔德淇)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坚持好、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
下一篇:“茶”入世界文化遗产,昭示了什么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