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融汇东西,以包容成就多彩

王锦涛    2023-09-28 11:09:45    人民日报

文明越包容,就越能得到认同和维护,就越会绵延不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敦煌文化是中华文明同各种文明长期交流融汇的结果”。走进莫高窟第285窟,抬眼望去,源于印度与中国、佛教与道教的不同形象共处一室、姿态各异,分外和谐。和合共生的理念跃然于壁画上,撼人心弦。

不禁思接千载。历史上,敦煌一开始就具备“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潜质。东来西往的驼队,使各种文化交汇于此,多彩、包容的文化基因不断积淀。千年莫高窟里,犹如有只神奇之手,把外来文化与中华文化融合在一起,呈现出独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形态,造就了“世界的敦煌”。

在交流中多彩,于互鉴中丰富。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底蕴丰厚的敦煌文化不断借鉴、吸收各种文明的优秀成果,映照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胸怀。

文化因包容而兴,因开放而盛。敦煌仿佛一个巨大磁场,吸引着各种文明。藏经洞中,有6万余件以各种民族语言书写的佛经典籍和社会文书,蕴藏着世界千年文明景观。敦煌研究院与国外有关研究所合作,对莫高窟第85窟进行修复,探索出科学的壁画保护修复方法并向全国推广;与国外大学团队开展合作,在土遗址表面防风化研究上取得成果……无论是过去不同文化间的吸纳互动,还是如今广泛开展的文化交流,都印证了一个道理:加强对话、互学互鉴,文明才能熠熠生辉。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这种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文明越包容,就越能得到认同和维护,就越会绵延不断。

新时代,敦煌和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敦煌具备多元文化荟萃交流的特点。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提供文保技术、培养专业人才,向全球发布目前收录最全的敦煌遗书资料,推出“数字藏经洞”等平台并推进敦煌数字资源的全球共享……保持海纳百川的姿态,敦煌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正以煌煌大观之态绽放新颜。

历经2000多年,敦煌文化成其大、就其深,在守正创新中不断传承发展。守正,源于文化定力和文化自信。敦煌文献中,保存了大量儒家典籍及《千字文》《太公家教》等启蒙读物;东汉魏晋时,敦煌已出现一批知名儒者;唐前期,已设有许多敦煌官私学校传授中华文化。融汇东西虽有支流,但敦煌文化之根是具有强大向心力和凝聚力的中华文化。今天,我们研究和弘扬敦煌文化,既要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等,也要揭示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从而不断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精美绝伦的壁画,栩栩如生的雕塑,磐鼓云板的天籁,翩跹起舞的飞天……敦煌是一眼千年的美,也是中华文明一个有代表性的符号。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只此敦煌,于丝路繁盛处走来,也将于交流互鉴、美美与共的文明之路上绽放绚丽之花。

(作者为本报甘肃分社记者)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坚持好、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
下一篇:“茶”入世界文化遗产,昭示了什么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