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天赋基因检测热度在市场上兴起,一些商家推出相关服务。然而,记者采访了解到,部分检验机构涉嫌概念炒作,扩大基因与天赋的关联分析,也有专业人士指出,许多检测机构并不具备检测能力,所谓检测只是商业项目披上了“科学外衣”,这是打着高科技噱头的消费陷阱。
根据报道案例,花费1980元在电商平台上下单一个天赋潜能检测项目,按照说明书将采集的口腔唾液细胞DNA寄送给指定的检测机构,就能为4岁的孩子做一份天赋检测报告。这份报告长达14页,涵盖了大量数据和表格,详细量化了学习能力、记忆能力、抗压能力、语言潜能、交际潜能、运动潜能等多项指标——看起来是专业程度拉满了。
但实际上,这类天赋检测的权威性、科学性非常可疑。比如,这些电商平台上的店铺,仅展示了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像员工资质、项目资质、所用试剂资质等证明一概不明。而即便抛开这些检测数据的真实性不谈,人的天赋具体由哪些基因决定、如何决定,在目前都还没有一个科学意义上的结论。更何况,一个人天赋的高低与是否成才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其实,对于这种检测的质疑,只需要从常识角度追问就可以。比如很简单的一点,如果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检测出天赋,然后从小开发走向成才,是不是意味着这个世界就将彻底消灭“普通人”?答案显然不是。更显讽刺的是,这类检测机构在营销上吹嘘自己有多厉害,但部分机构已经特意在报告首页写上了说明——结果没有好坏之分、不能预测未来命运,不要贴标签,不必互相比较;结果仅是参考资料,不是最终结论,想要成功,离不开后天努力。这样的“提醒”,难道还不直白吗?
那么,为何还是有部分家长会信任这种可疑的天赋检测?其非常现实的原因之一,或许就在于一些家长需要通过这样的方式来缓解自己的教育焦虑,就像不少家长会给孩子一味地报课外培训班一样。事实上,部分家长乐意给孩子花大价钱进行这样的天赋检测,一个很大的出发点,或者说说服自己的理由,就是要帮助孩子找到天赋,然后更好地“报班”。
所以,这类天赋检测生意的兴起,又是一把围绕教育焦虑精准挥向家长们的锋利镰刀。可以说,从最初洗脑的“生命一号”、背背佳,到后面的量子速读、全脑开发,再到近来兴起的天赋检测等,本质并无区别,都不过是一些机构瞄准家长所进行的商业开发。只不过一些非常成功,一些仅是闪现。
对此,围观者不必站在一个超然的角色,谴责部分愿意相信的家长无知。因为,根本上说,家长们也是被普遍的社会教育焦虑情绪所左右的受害者。但是,还是得持续呼吁,家长们应该放弃某些“执念”,对于一些可疑的教育投入,少一些偏听偏信。因为很多的事实都表明,一些教育行为不仅增加了不必要的教育成本,未能起到真正的教育效果,还反倒可能对孩子的正常成长造成伤害。
一句话,面对形形色色的,在诸多方面都可疑的天赋检测生意,既需要相关部门依法予以规范,也更要从部分家长的未必理性的热捧中,看到当前社会真实的教育焦虑。唯有后者得到根本缓解,很多可疑的生意才会失去“深耕”的土壤。(重舟)
(责编:赵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