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承载城市幸福生活

赵静    2023-09-25 10:43:53    人民网

在小区门口的早餐店喝一碗新鲜豆浆,到社区菜店挑选几样青菜,来社区便民中心修一修小物件……对于市民来说,家门口的社区商业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于城市而言,每个或大或小的社区中活跃的商业生活,也是构建城市鲜活面貌的一个个细胞,它们交织在一起共同绘出城市生活的幸福图景。

一刻钟生活圈,见文知意,即服务半径为步行15分钟左右范围内,以满足居民日常生活基本消费和品质消费为目标,以多业态集聚形成的社区商圈。有研究显示,城市居民一半以上的日常消费支出集中在社区周边1公里范围内,也就是步行15分钟距离范围内。可见这个范围内,消费市场蕴含潜力。2021年,商务部等12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的意见》及试点方案,提出“全面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今年7月,《全面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印发,作为配套文件,通过一系列具体的行动计划,力求保障《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和《关于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的意见》的要求扎实落地,尽快见效。

伴随城市社区商业发展,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相伴而生。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一端连着社区居民,一端连着众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是联通经济社会微循环的“毛细血管”,核心则是要让社区居民在家门口附近就能便利消费、便利生活。2021年,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启动,截至今年6月底,商务部会同有关部门分两批次在80个试点地区累计建设便民生活圈2057个,涉及商业网点45万个,带动社会投资440多亿元,带动就业300多万人,直接服务社区居民4200多万人。近日,全国第三批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70个试点地区也被确定,加上前两批80个试点地区,全国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达到了省级全覆盖。全国已有一半的地级城市行动起来,提供更便利的消费条件、更丰富的消费业态,以更优化的网点局部、更全面的服务,为试点区域居民带来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城市更新的步伐加快、人们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在核心区商圈和区域商圈,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但同时以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的便民生活圈的建设却相对滞后,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相适应。针对包括商业网点布局不均、设施老旧、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在内的现有问题,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缺什么、补什么”“因城施策、一圈一策”的原则,充分吸收前期试点工作中积累的经验,按照“试点带动、典型引路、全面推开”的路径,全面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区的建设工作,既注重了网点布局优化——重点补齐便利店、菜市场、早餐店及维修点等短板,满足居民日常生活必需,也不忽略品质提升——着重发展特色餐饮、运动健身、养老服务、幼儿托管等品质提升类网点,满足居民休闲、娱乐、社交、健康等需求;既努力增进服务功能——鼓励便利店等节点搭载代收代发、上门服务等项目,实现一店多能,也有效补充服务手段——推广“线上下单+就近门店配送”新模式,服务送到家。可见城市一刻钟生活圈的建设不仅是促消费的抓手,更是惠民生、暖民心的民生工程。

一项对前期试点地区的调研结果显示,试点地区居民对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综合满意度达到93%。试点地区居民普遍反映:相比试点前,他们的生活更便利、更快捷、更智能,一日三餐、生活必需品等基本需求得到有效满足。下一步,在解决了“有没有”的基础上,更要努力答出“好不好”的问卷。建设便民生活圈是一项重大的民心工程,是改革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的重要体现;建设便民生活圈,也是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有效举措,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重要任务,有助于激发居民消费内生动力和超大规模市场潜力,对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坚持问计于民、开展广泛调研,发挥连锁品牌力量、引导第三方赋能支持,相信在越来越多的地方,一刻钟生活圈的便利生活和便民服务,定将不断为更多人带来舒适、舒心、便捷、温暖的城市生活。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以系统思维推进城市更新
下一篇:异地轻微交通违章免罚体现执法温度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