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下的灰色空间变成了居民休闲娱乐的“桥隅洞天”,植被杂乱的街角变成了花草郁郁葱葱的“金角银边”……北京市丰台区的变化,在每一个细微的角落处处显现。近日,丰台区14处小微城市公共空间功能更新和环境提升全部竣工并投入使用,改造成效覆盖周边近20个社区的10余万居民。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新近印发的《关于扎实有序推进城市更新工作的通知》提出:“坚持‘留改拆’并举、以保留利用提升为主,鼓励小规模、渐进式有机更新和微改造,防止大拆大建。”城市小微空间是城市中分布最为广泛,与居民日常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公共空间类型,对于寸土寸金的特大城市而言,盘活用好小微空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此次丰台区改造提升主要针对“街头边角场地、社区闲置空间和桥下低效空间”三类形态,以小成本、高质量、精细化为标准,下好“绣花”功夫,补充完善15分钟生活圈范围内的休闲健身、儿童游乐等功能。同时,通过采取还绿补绿等举措,实现功能和环境双提升。
以中关村丰台园中环西路街头地块为例,这里曾经绿化凌乱、植被单一、空间封闭,升级后的空间已变身为“城市·科技景观客厅”,不仅满足了周围员工和居民休闲健身等需求,还通过合理的植物配置为昆虫与鸟类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改善了社区局部微气候、微生态……鲜活的案例表明,点亮小微空间,在创造性规划建设上下功夫,结合实际做好“特色”文章,推动集约利用和功能集成,方能实现改造成效最大化。
改造提升小微空间,政府是主导,居民群众既是受益者,也是考官,“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显得格外重要。关键在于,如何才能做到善问善听、从善如流?怎样拓展群众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此次丰台改造提升的14处小微城市公共空间,皆通过搭建社区居民议事平台,采用线上线下问卷调查、居民座谈等方式,充分征求产权单位、社区居民的自主更新意愿和功能需求,促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将城市“边角地”用“活”,让居民群众享受家门口的“小”幸福。
比如,丰台区马家堡街道嘉园二里小区南广场曾是一块闲置空地,如今已成为绿树成荫的“乐活儿童公园”。在改造提升中,不仅是从设计到细节的处理,全程由居民“拿主意”,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人人成为规划师”的改造过程产生了“化学反应”——由598名社区老党员组成的“我嘉支部”继续启动“我家门前从我做起——轻整治计划”,使低效闲置的“小微空间”通过民愿民智民心参与社区建设而得到更新再生。
这些工作带来了十分有益的启示:小微空间改造,要坚持党建引领,致力创新共建共治共享新模式,充分发挥居民群众的主人翁作用,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参与积极性,以共治促善治,推动小微空间改造提质增效,并带动社区治理能力和水平全面提升,形成“越共治、越获得、越参与”的良性循环。
从盘活用好城市“边角地”做起,积极探索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更新可持续发展新路径,凝心聚力、久久为功,一定能促成“人”与“城”双向奔赴,使城市变得越来越美丽宜居,不断提升群众生活舒适度和幸福指数。(威 利)
(责编:赵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