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今年10岁的于罗曼是一位“轮椅女孩”,她从小就梦想和其他小朋友一样,进入普通学校学习。幸运的是,当地较知名的十堰市人民小学,不仅接纳了她,还打破了创校40年来从未更改过的校规。
入学后,于罗曼被分到了一(15)班。教室安排在一层,按照学校的规定,随着年级提升,教室会搬到更高的楼层。学校考虑到于罗曼的特殊情况,在征求了班级同学们的意见后,决定她所在班级的教室“不再升级”。4年来,年级其他班的教室都陆续升到了教学楼的四、五层,于罗曼所在的15班教室却一直没动过,这是学校创办40年以来,首次为一名学生打破了校规。
这所学校充满人情味的做法,值得点赞。推进残疾学生随班就读,学校需要多一些这样的人文关怀,同时要形成新的“教育要面向人人”“让每个学生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的教育公平观,以此配置教育资源,让残疾学生享有和其他普通学生一样的受教育环境。
这所学校打破校规,因地制宜为“轮椅女孩”提供便利的上学环境。不过,学校的这一做法,也只在有个别残疾学生时才行得通,如果学校要接受更多残疾学生入学,可能就会出现教室安排的矛盾。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建设无障碍校园,加装无障碍电梯,让坐轮椅的学生可以自由出入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食堂、宿舍等。
建设无障碍校园,显然需要大笔投入,尤其是,如果要把所有大中小学都打造为无障碍校园,这将是对校园全面的升级换代。对于这一升级换代,有人认为此举将推进残疾学生随班就读,进一步扩大教育公平,有利于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近年来,我国一直在推进残疾学生、特殊儿童随班就读,但是由于缺少无障碍通道、设施,不少学校没有接收残疾学生、特殊儿童的条件,残疾学生只有选择到特殊教育学校就读。
与此同时,有人对建设无障碍校园并不支持,认为诸如发展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建设优质普通高中、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等等,都需要经费投入,而要改建所有大中小学,将其都打造为无障碍校园,并不现实。一个地区选择一两所学校进行无障碍校园建设试点,给残疾学生进普通学校就读的机会,可能更为实际。
究竟如何建设,这取决于对教育公平的认识。如果教育公平观停留在普通学生的升学公平上,那么,地方政府就会主要关注对普通学生的教育,对推进残疾学生随班就读缺乏积极性,随之也就不愿意在建设无障碍校园、招聘针对残疾学生等特殊儿童的专业师资方面投入更多的经费与精力。如果秉持“教育应该面向所有适龄孩子”的教育公平观,则会把建设无障碍校园作为规划学校建设的基本要求。
从现实情况出发,当前每个地区应选择几所普通学校,将其建设为无障碍学校。其标准是,一名学生坐着轮椅进校园,可畅通无阻。这会带动全社会形成新的教育公平观,而从长远看,我国应该把所有大中小学都建设为无障碍校园作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目标之一。(熊丙奇)
(责编:赵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