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词工程师,一个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新职业悄然兴起。其职责是与生成式人工智能进行高质量对话,用设计、管理与优化相关行业的Prompt(提示词)来进行大模型训练,配合技术提升整体产品表现。可以这么理解:人工智能已经开始进入无数具体的行业领域,如同刚入职的“新人”,需要一位行业资深前辈贴身“传帮带”,助其快速适应业务、成为“熟手”。
这些“传帮带”的师父们,就是AI训练应用场景下的提示词工程师。在国内招聘平台上,这个岗位仍处于动态定义的过程中,未必严谨地以“提示词工程师”的字样出现,可能名为AI训练师,或是AI产品运营,也可能叫作AI“文生图”绘画师,但岗位描述都指向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训练。毫无疑问,从需求端已经能感受到这一职业的水涨船高。
新职业初看莫可名状,因为它超出了专业对口的思维方式。说它是AI技术相关吧,它要求从业者有其他垂直领域的专业性,尤其是法律、宗教、艺术这样的领域;说它是内容生产吧,它的从业者又必须高度理解AI逻辑,有产品经理思维打底。它非文非理、非农非工,既跨界又难以充分量化,要求的是一种人文与技术的综合性,以及一种高度开放的思维、技术伴随式学习能力。
有论者分析,这个职业可能是暂时的,因为它适配的是大语言模型进入具体应用场景的阶段。但其实,这个职业本身也正处于生成之中,谁又能定论没有新的发育可能呢?其所内含的职业精神本就指向人文精神与人工智能的动态调适。当AI快速进入人类生存的各个层面、各个细分领域,这种调适每个人都要经历,并指向了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既包含我们对AI的适应(使用、伴随学习、合作创造),也包括我们对AI的规训(日常训练、伦理制约)。未来,这就是一个人的社会化的基本内容,而“提示词工程师”则会成为每个现代人的一个侧面。
此外,对于我们“怎么找工作”“怎么看待工作”,“提示词工程师”兴起还带来了另外一个值得掂量的信号:未来,最容易被替代的工作是那些易于标准化的职业、易于模式化的流程,不容易被替代的则是那些具有“人”的综合性特征的职业。后者,可能是独特的艺术家、具有原创性的创作者、技术人文复合性人才,也可能是美发师、插花师、育婴师、护士、电工这样具有人的“具身性”的职业。换句话说,在AI的吞噬中稍稍保持的竞争性,要么来自一个确实高度复杂的思维,要么来自一个可以面对面的肉身。
风吹云走,这样的职业分化已经近在眼前。此刻看似能“上岸”的职业、此刻被争抢的“饭碗”,是否有想象得那么稳定?可能还需选择者长思。
(责编:赵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