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锤炼防汛抗洪救灾能力

2023-08-30 10:49:22    人民日报

“各有关地区、部门和单位要始终绷紧防汛救灾这根弦,始终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前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研究部署防汛抗洪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会议强调“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慎终如始做好防汛抗洪救灾各项工作”。

防汛抗洪救灾是对广大党员、干部担当作为的考验,也是对全社会应急处突能力的集中检验。做好防汛抗洪救灾各项工作,必须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着力增强各级领导干部全过程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做到眼睛亮、见事早、行动快、效果好。

提升综合研判能力。预判风险是防范风险的前提,把握风险走向是谋求战略主动的关键。必须增强敏感性、洞察力、预见性,从风险萌动中及时把握风险态势,努力做到见微知著、防微杜渐。要进行全链条分析,将分析研判贯通雨情、水情、汛情、险情、灾情,从“降雨—产流—汇流—演进”和“流域—干流—支流—断面”等各方面实时分析天气变化趋势和暴雨洪涝风险演化态势。坚持集体会商,加强气象、水利、应急管理、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等相关部门之间的协同联动。做好专家咨询和科技赋能,善于利用专业力量和现代科技辅助研判决策。

提升预警“叫应”能力。及时发布预警信息,让相关机构和人员清晰了解潜在灾害风险并采取相应的响应措施,是减少灾害损失的重要手段。要建立精准预警响应机制,强化预警提示性、指向性,量化预警和应急响应启动标准,规范预报预警信息发布程序,确保暴雨洪涝灾害风险信息“判得准、发得出、收得到、看得懂、用得好”。特别是要进一步加强气象预警与灾害预报的联动,做好点对点精准预报和滚动更新,落实直达基层防汛责任人的临灾预警“叫应”机制,确保预警响应联动做到早叫醒、早回应,切实解决预警落地“最后一公里”问题。

提升统筹指挥能力。防汛抗洪救灾往往牵涉人员多、任务重、时间紧。越是情况复杂,越要坚持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明确防汛抗洪救灾关键时段的具体岗位和具体职责,构建统一指挥、分工协作、权责对等、协同高效的工作格局,才能整合各方力量和资源,形成合力,确保指挥调度有序。要完善防汛抗旱指挥部的响应预案和运行制度,按照“点面结合、前后衔接”的要求,对点多面广的全域性灾害做到前方“点”上专业处置与后方“面”上统筹调度的有机衔接。

提升组织动员能力。防汛抗洪救灾是一场硬仗,需要相关部门、地方以及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必须进行广泛的内部动员和外部动员,夯实防汛抗洪救灾的组织基础和社会基础。内部动员应加强信息传导和检查督导,层层压紧压实责任。外部动员应坚持“自救—互救—公救”的理念,开展全民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宣传教育,有效传播防汛安全避险知识,及时发布临灾预警信息。

(作者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副主任、教授钟开斌)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下一篇:多措并举保夏粮安全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