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共享体育场地,更好满足公众健身需求

2023-08-08 10:48:05    光明日报

近来,江西省南昌市的一纸通知引发公众热议。据媒体报道,江西省南昌市教育局日前发布通知称,将进一步督促24所局属中小学校的32个校区的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能开不开”将被通报批评。

对外公布开放体育场馆的学校名单,明确实地督查的工作举措,南昌的这一举措为暑热里的人们带来些许“清凉”。暑期正值群众健身旺季,尤其是对于放假在家的中小学生,日常锻炼成为新的“刚需”。向社会开放暑期闲置的体育场地和设施,让青少年学生和群众在家门口便利、低成本参加体育活动成为可能,正解他们需求之“渴”。

积极回应群众呼声、正视群众“急难愁盼”,敞开学校大门,让民生更有温度。其背后,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的支撑。而且学校的大门并非一开了之,只针对学生的场地设施对社会人员开放,势必增加了管理等方面的成本及压力。聚焦解决问题,展现了公共服务部门事不避难的担当与作为。这也是此举赢得网友广泛称赞的深层原因所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健身的需求也不断走高,运动正日益成为国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在朋友圈里,晒跑步里程数的人越来越多,“跑个马拉松”对很多健身爱好者来说也不再是什么稀罕事。但这也让本就有限的社区体育场所更加供不应求。

与之形成对照的是,根据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教育系统的体育场地数量占比近39%,面积占比达53%,其中,中小学的面积占比就超过46%。这些资源在夜间和周末,以及眼下的暑期,多数处于“沉睡”状态。盘活这些校内体育场地资源,对于缓解社会体育场地资源紧张、激发全民健身热情,进而推进健康中国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学校体育场地开放,并非一件小事。

近年来,不少地方尝试敞开学校的大门,让校内的体育场馆资源为更多人所共享,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权责边界不清、管理成本增加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等主体共享校内体育场地资源的积极性。此次人们关注南昌开放校内体育场馆的举措,也是希望能从南昌的实践经验中获得启发,丰富破解相关难题的工具箱。

在此前,多轮的社会讨论和多地的探索,已经找到了一些解决前述问题的钥匙。比如,实行严格的准入和预约制度,确保开放安全有序;鼓励购买专项责任保险及其他运动伤害类保险,兜牢安全网络;通过购买第三方服务、委托专业组织运营等方式,解决管理及资金等问题。公众寄望在这些探索的基础上,能加快形成学校体育场馆资源与社会体育资源共享的体制机制,涵养社会公共意识。这也意味着,不只是学校体育场馆资源向社会开放,而是要推动整个社会公共体育资源共享,让有限的公共资源最大限度发挥作用。

眼下,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多地的城市更新行动,为创造更多群众就近健身锻炼的场地提供了契机。在不少城市的老城区,存量低效用地被盘活,高架桥下、城市空闲地、旧厂房、公共建筑屋顶等这些城市中“沉睡”的角落正在变为全民健身的“金角银边”。数字技术的迭代出现,提升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智能化水平,也拓展了体育健身“虚拟”场景和空间。

让不断扩容的共享体育场地资源,更好满足公众健身需求,激活一个个街区乃至整座城市的创造活力。

王 丹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实现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的重大转变
下一篇:正确处理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