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寻找亲子关系的新纽带

2023-08-01 17:34:02    南方日报

正值暑期,许多家长发现一个“怪现象”。孩子虽说是回了家,与其交流却仿佛隔着厚厚的墙,就连例行的吃饭时间也常是不甚顺畅:一方高谈阔论,叮嘱孩子切莫玩物丧志;另一方埋头吃饭,时不时用“嗯”“好”敷衍了事,盼望早点逃离家长的视线。这样的经历在许多孩子,乃至是“曾经的孩子”之间引发了强烈共鸣。

改善亲子关系的阻力在哪?不妨从一个新闻入手。最近,一段名为《退网一年,我妈把我的账号干到了119级》的视频在网络上广泛传播。视频作者因高考而与游戏“绝缘”,拜托妈妈帮自己培养账号。妈妈从“游戏小白”到熟练操作,再到深入了解游戏的剧情、设定、世界观,像朋友一样分享游玩的感受,这段经历令众多网友羡慕,盛赞其为“别人家的妈妈”。

曾被许多家长视为“洪水猛兽”的电子游戏,在这个案例中摇身一变成为维系亲子关系的纽带,这种“反差感”自带流量,也向我们证明了代际的鸿沟并非不可逾越。诸如“妈妈与我一起出cosplay”“和爷爷奶奶共同演奏”“带爸爸体验剧本杀是什么感觉”之类的题材走红,比起视频本身的质量,网友更关注这些家长换了一种姿态去接触并了解孩子所处的世界,从朋友、玩伴的视角体验孩子的欢喜与收获。

正如网友的评论:“有时比起被爱,我们更希望被理解。”随着孩子逐渐成长、独立,像孩童时期那样直接表达爱意不甚容易。许多父母更习惯于在自己的语境和行为模式下“爱孩子”——“管你是为了你好”“为你花钱为你煞费苦心怎么就不能理解”甚至“爱孩子就要铺好路,让他成为自己、超越自己”。这样的话语,极易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我们不禁要问,以家长为主体的“爱”,爱的究竟是孩子,还是自己的心理投射?家长是在培养一个独立的人格,还是“练”了一个帮自己实现梦想的“游戏小号”?与其俯视孩子、掌控孩子,不如“蹲下来”,平等地与孩子交流,用心赢得尊重。

孩子小时候,家长们擅长“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问题”:变着法子喂饭,扮演角色讲童话,俯身供他“骑大马”,去到野外抓蝴蝶……那时孩子的世界很小很小,小到父母凭借经验即可判断。然而时间走得太快,孩子认知的扩张超出了家长学习的速度,难免产生认知矛盾,这时候需要的是引导而非限制。况且很多时候家长并不需要“蹲下来”,孩子在部分领域的思考和探索,未必就弱于家长。我们常说“孩子好像在一夜之间长大了”,也会因他们不经意间流露出的关心和懂事而感动。显然,参天大树不是一天长成的,关注成长的结果,也应积极参与成长的过程。

爱是相互的,理解同样也是,主动寻找改善亲子关系的新纽带需要付出许多努力,但若能借此机会赢得孩子的认可,打开彼此的心扉,共同塑造包容进步的价值观念,这份努力不可谓不值得。 (默 达)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实现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的重大转变
下一篇:以发展的“含绿量”提升增长的“含金量”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