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条关于“成年后养的第一个孩子是自己”的话题在微博引发众多网友的讨论。“小明走路五分钟到少年宫,我走了20年。”“小时候父母不让补课,不让报班,不让做要我做的以外的所有事”,长大了各种报班培养自己,把我父母不给的资源全部安排上,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想做什么就不做什么。”“啊,原来大家都是在长大了后开始富养心里的那个小小孩呀!”……点开话题下方的评论区,一条条令人泪目的评论表面都关于童年某些物质和精神的缺失。但同时每条评论的核心都在反映着一些人们通过自身的努力,挣脱命运的枷锁和原生家庭的禁锢成为自己,热爱自己的故事。
“有的人被童年治愈一生,有的人用一生来治愈童年”。从一出生我们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要和原生家庭产生关联,有的人很幸运,成长在物质和精神都相对富足的家庭,度过了美好的童年。而对于成长在物质条件或精神食粮相对匮乏家庭的孩子而言,有些东西会在他们的童年里面永远的缺失,从而成为童年的一种遗憾,他们体谅着父母的不易,也顺从着父母的各种安排,有时也会默默接受来自父母的偏心,尽管童年没有很美好,但他们依旧向阳生长,努力地成为一个更加自由的自己。很多人并没有因为童年的不幸而抱怨生活和原生家庭,他们依旧深深地扎根在原生家庭的土壤里面向上生长,不过他们不只向原生家庭那一片小小的土壤汲取养分,而是将更多的枝叶伸向了不同的环境中,从西面八方汲取可以供自己生长的养分。后来她他们的根越扎越深,突破了原生家庭的小区域,他们可以从很多地方获取生活的养料,原生家庭再也限制不了他们成为参天大树,他们现在有能力可以把童年缺失的东西自己给予自己一次,好好的将那些关于小树苗的愿望实现一遍。
“无痕迹,不流血,没有尸首。失去灵魂的孩子依然活着,一切如常。”有的孩子面对童年遗憾是积极努力的成长为优秀的大人实现小时候的愿望。而顽强的生命力并不是每个孩子都具有的,有的孩子会因为童年里某些东西的缺失而做出一些极端的事情,或者在长期压抑的环境中造成性格的扭曲,在不幸福的童年里他们早就被原生家庭连根拔起,再也成为不了那个可以将自己重新养一遍的参天大树。“成年后养的第一个孩子是自己”应该引起家长们的反思,家长对孩子的养育方式和教育方式是否正确?是否为孩子营造了比较适宜的成长环境?是否在为孩子打造着一个美好童年?是否在自己最大的能力范围内让孩子的童年减少遗憾?
“成年后养的第一个孩子是自己”不仅仅是关于成年人实现儿时愿望的话题,更是许许多多普通人在泥泞中顽强生长,追寻自我,成就自我,热爱自我的写照。他们面对童年的缺失和原生家庭的不幸并没有自怨自艾,而是努力的成为可以为自己负责的大人,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自己身上,将小时候没有的经历再经历一遍,把自己打磨成为更好的自己,弥补遗憾,与自己和解。“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或许在琐碎的生活中我们很多人身上的少年气会逐渐的褪去,渐渐的成为懂事成熟的大人但无论多大年龄我们每个人都有将自己当成小孩养的权力,让无限的可能在自己身上发生,这是我们应该一辈子去学习的功课。
(王秀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