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则短视频新闻上了热搜。7月17日,福建福州,暴雨突袭致水位上涨积水严重,马尾区多地出现山洪和严重内涝。市民家里窗边突然看到一个装满冰淇淋的冰柜漂过,萌娃吵着要吃冰淇淋。
视频里,孩子此起彼伏说着“我要吃”,随后家长开始说话:“一些家具、冰箱、车辆都被冲走了,但是大家的态度都很乐观。”这么一个视频,或许是因为足够戏剧,水面上漂过满载冰淇淋的柜子,童言无忌的话语,加之家长正能量的表态,很快被媒体捕捉,被当作灾情报道的一个视频在传播。
倒不是有苛责这位家长的意思,但客观来说,她所处的位置其实和视频观众是一样的:与危险保持距离——这位家长当然在现场,但从镜头中可以看出她住在高层、俯视着洪水,灾情中的细节可以成为一种生活的轶事。但仔细想想,这个冰柜的主人在哪呢?他又会说什么呢?他会响应乐观的号召吗?
这就是短视频给我们呈现的拟态环境,在这些娱乐化的平台上,一切都可以变得有戏剧性,连灾情都可以和冰淇淋关联在一起,仿佛被涂抹上了“甜味”。只需要截取有戏剧化的片段,配上引导情绪的配乐,沉重的事件也可以变得轻松。
很多人理解的受灾,或许就是一种“趣闻”。就像这则新闻评论区里,“吃,吃多少把钱扔冰柜里”“我也要吃”“自助雪糕贩卖冰柜”“赶紧下去吃,不吃都化了”……这些评论充满着快乐的语调。似乎有不少人,正在津津有味地“赏玩”着这一切。
想想前不久舆论场上还有关于要不要学新闻学的讨论,现在或许是一个值得讨论的时刻。新闻学,不是剪辑、配乐、出镜、自媒体运营这么简单,而是我们要呈现什么样的新闻空间?就像遇到灾情,镜头该如何去表达?
新闻所创造的信息世界,究竟是让人更接近于共情,还是麻木?是思索,还是调笑?当然,趣味性的新闻是可以存在的,那么人们也应该想想,严肃、宏大、深沉应该在什么场合又该以何种方式出现?
再联想前两天,似乎满屏都是“被正式确诊了XX”的网络梗。那是高温、暴雨,是有人得了热射病而病故,是城市乡村遭遇了洪水内涝,但这一切,都变成了一种竞相造词的娱乐现场。轻松、乐观应该有,人们不必面对一切都那般紧张。但当网络空间,各路媒体狂热地蹭热点,生怕错过这一波流量红利,也多少让人难言滋味。一味的轻松、乐观,也可能让人产生另一种心态——麻木。
有些人在一柜冰淇淋里找到了乐子,却也抹掉了很多值得追问的事。比如,冰柜漂出来了,那家里漏电了吗?那家人还安好吗?他们这几天住哪呢?再比如,高温到来,除了“被正式确诊为XX”的官宣,当地的高温补贴按规定发放了吗?室外作业停工了吗?劳动权益保障到位了吗?娱乐化的涂脂抹粉,如果掩盖了这些问题,那恐怕是莫大的遗憾。
人们的生活里不乏娱乐,但也应该学习如何严肃:严肃地看待灾情,严肃地思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