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引汉济渭,为发展提供水安全保障

2023-07-19 13:31:16    人民网

历经十多年建设,引汉济渭工程近日正式向西安通水。自此,从长江最大支流汉江引来的江水,穿过近百公里的秦岭输水隧洞后,最终将补给黄河最大支流渭河,每年提供15亿立方米生产生活用水,为陕西经济发展、民生改善注入动力。

引汉济渭工程被誉为陕西省的“南水北调”工程。看总量,陕西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全国总量的1.48%;看平均,陕西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一半;看分布,陕西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水系,但水资源地域分布严重不均,秦岭以北的黄河水系流域面积广但水资源较少。长期以来,缺水成为关中和陕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瓶颈,一些地方因超采地下水还出现了地面沉降等次生问题。打破陕西水资源瓶颈制约,引汉济渭工程可谓治本之策。

水是一切发展的基础性资源。推动区域城乡协调发展,需要水资源的有力支撑。引汉济渭是一项民生工程,总受益人口达1411万人。引汉济渭更是一项发展工程,可有效解决渭河两岸工业园区用水需求。对陕北而言,通过水权置换可争取黄河干流取水指标,保障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用水。对陕南而言,通过调蓄丰水期的汉江水发电、供水,可带动绿色产业发展。一泓清水润泽关中、解渴陕北、带动陕南,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水资源支撑与水安全保障。

以重大水利工程牵引水资源高效配置,必须依靠科技创新的力量。要看到,秦岭输水隧洞是整个引汉济渭工程的主体工程,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从底部横穿秦岭,隧洞最大埋深离地面超过2000米,施工难度世界罕见。超级工程背后,是无数建设者用辛勤汗水浇灌出的,也是科研工作者用智慧创造累积成的。无人驾驶碾压摊铺智能筑坝技术,自主导航水下机器人,混凝土生产信息管理系统……一项项技术攻关,助力水利建设闯关夺隘。调水工程完成后,输配水工程建设仍需发挥创新驱动作用,以技术突破为工程推进夯实根基。

以重大水利工程牵引水资源高效配置,必须践行协调发展的理念。我国发展不协调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以水资源为例,地域分配不协调、各领域使用不协调,制约着发展的整体效能。引汉济渭工程并没有创造新的水资源,而是站在全局角度统筹协调以有济无、以多补少,使水尽其用、地尽其利,有效补齐用水短板。下一步,推进引汉济渭工程建设,还要完善水网布局,细化水量分配方案,加强水资源跨流域跨区域科学配置,推动区域城乡协调发展。

如今,“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的设想早已成为现实。仍要看到,借水调水是前提,节水用水是关键。当下,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不少河流水量减少。无论是南水北调,还是引汉济渭,都不意味着工程建成就可以高枕无忧、浪费水源。深化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全方位贯彻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原则,让每一滴水的配置更优化、使用更合理。

 钟庭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警惕“传媒女硕士开食堂”背后的标签化倾向
下一篇:推动网信事业高质量发展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