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厌童”这顶“帽子”,不能随意给网友扣上

2023-07-18 11:16:58    红网

近日,中国青年报的一篇关于“厌童症”的文章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关注。文章指出,现如今,在公共场合大声吵闹的孩子总会受到许多网友的讨伐,更有家长反映,有时仅仅因为孩子有点哭闹,他们就会遭到服务人员的特殊关照,家长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多的人表示,网友们对于“熊孩子”的讨伐,是否存在仇视、厌恶儿童的心理。

“厌童症”即成年人对于幼童的一种抵触、抗拒情绪,其本质上还是成年人对于儿童在某些方面表现出的无理取闹产生的恐惧,而不应被恶意解读为“仇视”“厌恶”。

诚然,对于儿童而言,其身心处于发展阶段,对于新环境、新事物的出现总会表现出一些好奇心理。有时好奇得不到满足或情绪得不到合理宣泄时,他们就会选择用哭闹、叫喊甚至打骂等极端的方式来获取,这样的一种心理其实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由于天性使然难以克制,且儿童无法及时正确地分辨当前环境是否适合宣泄情绪,部分孩子不合时宜的哭闹行为很容易遭受指责。有网友表示,在火车上、休息区、电影院等地,“熊孩子”总是最令人讨厌的,随时随地吵闹,没缘由地宣泄情绪,这样的行为着实令人烦闷。而一旁的家长如果面对吵闹还选择视而不见,则无异于“火上浇油”。

许多网友选择将生活中遇到的种种“熊孩子称霸”事件发布到网上,究其原因,不过是希望自己对于“熊孩子”的一些合理建议和诉求能被大众看到。但是,面对网友的“哭诉”,部分网友却在担忧这样的“哭诉”行为,是否存在着“仇视”“厌恶”儿童的心理。

笔者认为,“厌童”这顶“帽子”,不能随意给网友扣上。“厌童”本质上是对于儿童的抗拒,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儿童,网友们都会抗拒。网友们抵触的只是那些在公共场合不尊重他人、不遵守道德秩序的儿童,而在这一过程中,家长扮演的角色尤其重要。

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由于对自家孩童的宠爱,往往对孩子部分不礼貌行为置若罔闻,甚至坦言,小孩子吵吵闹闹是正常的,过一阵子就消停了。但对于公共场所中的其他人而言,这样的吵闹过于无法忍受,而家长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宽以待己”的角色,着实令人产生厌恶心理。因此,与其认为网友们存在“厌童”心理,不妨换个说法,网友们到底是真的有“厌童症”,还是厌恶那些不作为的家长?

儿童不遵守道德秩序,大吵大闹,归根结底,是家长的不作为。倘若家长在吵闹发生的第一时间小声提醒,或认真告诫,人们也能多一份理解与宽容。如果交涉得不到合理的回应,也大可以向周围人解释清楚,而不应该“两耳不闻身边事”。对于儿童而言,家长无疑是成长路上最好的老师,其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儿童的行为。家长们不妨多加教导,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道德品质。这样,也能减少一些冲突。

随意给网友扣上“厌童症”的帽子,这样的“确诊”方式不可取。对于许多网友而言,生活中,尽管还未为人父母,但对于儿童,却普遍抱有宽容、喜爱的心理。不应让这份宽容异化为抗拒,也不应随意将“厌童”这一帽子随意扣上他人头顶。

(姚国倩)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把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生活品质
下一篇:万里河山更加多姿多彩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