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人有三急”,着急如厕却进错卫生间更是“急上加急”。近日就有一则新闻报道称,一位高龄女士因卫生间标识不清,在男卫生间门口陷入尴尬。由于类似事件频发,近年来舆论场上关于“统一标识”“统一颜色”甚至是“统一男左女右”的呼声也愈发高涨。
如今,在不同场合、不同装修风格影响下,部分卫生间标识试图体现个性和美观。但有的模糊不清,让如厕者分不清“男”“女”;有的不甚醒目,常常上演“美丽的错过”;还有的“清新脱俗”,其深意有待揣度。说到底,任何公共设施的设置,都应优先考虑其受众群体的理解能力,遵循便民原则。公共卫生间面向全体民众,解决基本需求,更应严格遵循清晰、醒目、易懂的设计理念,让老人和孩童都能理解。
2016年,规定公共卫生间设施、尺寸、比例的《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出台,但并未对标识进行要求。北京、广州、上海等地已着手统一卫生间标识,而国家层面仅有“推荐”,尚未确定统一标准。“统一”是一种有效的解决措施,归纳“负面清单”也可以在保障辨识度的基础上鼓励多样化风格。除了上文提到的“先天不足”之外,公共卫生间标识也存在后续维护的问题:白天尚能分辨,到了夜里却看不清细节,标识轮廓能否采用荧光?标识文字印在白布或是隔帘上,经不住长期风吹雨打,有无补救措施?这些问题要求责任方换位思考,统筹考虑。
更要看到,公共卫生间的归属和性质不尽相同,有归属市政、环卫管理的公益性质卫生间,有商场、餐馆、影院等公共场所的配套设施,也有集体或个人筹建的卫生间,因处在公共区域或人流量较大路段而带上公共性质。后两者的设计独立性相对较强,监管存在难点和盲点,往往也会捎带建造者的主观意愿。随着餐饮服务行业的发展,此类卫生间的占比不断提高,对其进行适度规范和治理同样有其必要性。
今年7月初,浙江某高级餐厅采用“凹凸”的字样来代指男女卫生间引发争议,商家自称是创意,部分网友则指责其寓意恶俗。网络上流传的图片中,又有使用男鞋女鞋、动物剪影、怪异标志来指代男女。追求个性本身无可厚非,但涉及到公共空间的话语表达,以及卫生间这类涉及隐私的场合,符号的使用也应更加谨慎,避免将性别认知误用成了性别偏见。
公共卫生间标识虽小,折射出的却是民生治理中面临的共性问题。小到标识怎么画、指示牌如何立,大到街区生活圈的规划、车道步道的设计,在便民与尊重的基础上追求个性与美观,才可称作是成功的设计。 (默 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