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与“无效社交”保持距离,可能会收获更多

2023-07-11 12:29:03    红网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的调查显示,59.4%的受访者觉得朋友圈中的“无效社交”多。设置消息免打扰和设置朋友圈可见天数是受访者为朋友圈减负的主要做法。建立高质量的社交关系,为闲暇时的社交设定边界感,勇于拒绝某些社交场合,划定不同社交的界限是破除“无效社交”牢笼的利剑。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社交空间逐渐从线下面对面社交转变为线上虚拟的社交。朋友圈是线上虚拟社交的重要场域。社交的本质是通过分享达到连接,带来利益互动的效果,线上社交亦是如此。在朋友圈社交中展现出戈夫曼所提出的“拟剧理论”,戈夫曼把人际交往比作演戏,朋友圈是剧场,我们在里面扮演者不同的演员形象,尽力表现出鲜活的生活状态,以求塑造一个“人设”或者传递出某种正向信息,以求更好地达到自我目的服务。对个体形象的塑造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人格特点,也是进行社交的重要手段。

在这种朋友圈社交趋势下,往往容易造成无效社交。无效社交往往对人际关系没有积极影响或者不产生有意义的结果的交流和互动。当然,正如调查受访者杨同学所言刚开始融入新环境时会有很多无效社交,说明无效社交会给我们提供一个积累的过程,从而帮助我们建立有效社交,这样看“无效社交”有时也不完全无效。但是,过度在意朋友圈中的无效社交容易让我们陷入“精神内耗”的漩涡。朋友圈中他人的生活状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行为选择。那些较好的生活状态让我们羡慕甚至焦虑。我们有意识的树立目标向他们靠齐,希望得以提高自我,但这些目标往往不一定与自身适配从而陷入内耗。

很多朋友圈的无效社交跟“文字讨好症”的形成机理很相似,我们因为考虑得失所以容易束手束脚,害怕放弃这个社交关系对自己造成损失,被困于无效社交的蛛网上。正如有些网友说“大家都希望给对方留下好印象,所以会思考自己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个动作是否合适,这样挺费脑子的。”长此以往,我们变成了一只精疲力竭的困兽,产生社交倦怠。过载的社交让原本建构的朋友圈自我呈现与自己产生更加激烈的矛盾,我们逐渐从社交狂欢中冷静下来,通过设置消息免打扰和设置朋友圈可见天数等方式逐渐退出无效社交。

在关闭朋友圈、退出社交账号后许多人又产生害怕与世界脱节的焦虑。我们不妨相信认真生活的人是不会与世界脱节的。在健身房中,在散步的走道上,在安静的图书馆中我们也每时每刻在与世界打交道。换个角度看,花更多时间看到清晨的朝露,嗅到清新的空气,听着三两好友的欢声笑语,不是在与这个美好的世界接触吗?在适度的“断舍离”后我们可能会收获更多。

(颜婷)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大学录取通知书美在“上新”更在“上心”
下一篇:以学促干,鼓足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