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文化在交流中推陈出新

2023-07-11 11:44:09    人民日报

近日,上海杨浦一个剧场内,一场别开生面的西藏堆谐表演热火朝天。数千公里之外的西藏自治区拉孜县艺术团,把这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珠峰脚下带到东海之滨。这几年,他们数次来到上海,走进剧场、学校、社区,为当地居民带来丰富的文化体验。

这是文化交流的魅力。

文化交流,需要主动吸收借鉴。拉孜县文旅局局长扎西次仁说,每一次外出交流,都会让创作者们看到更多艺术创作形式。例如,在上海,多种舞蹈形式给他们带来了更多创作灵感,并融入传统堆谐的表演之中,以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传统与现代碰撞出崭新的火花,文化从各类样式中汲取养料,持续创新,文化的生命力得以蓬勃发展。

文化交流,需要树立产业意识。西藏堆谐走出高原,收获知名度,不是“演完即止”,更要树立品牌意识,让更多人见识到、喜欢上高原之上的非遗,进而带动文旅产业发展。

据介绍,依托堆谐这一国家级非遗,当地包装、开发出一系列节目和文创产品,一方面扩大了堆谐影响力,另一方面也为传统文化注入市场价值。许多非遗都是当地传承多年、历久弥新的文化瑰宝。通过市场的力量,推动文化遗产走出当地,走向更大的舞台,既能有力扩大文化遗产的覆盖面,打开广阔的文旅市场,也能赋予文化瑰宝更具持续性的生机与活力。

文化交流,还需要与不同“世代”对话。非遗需要代代传承,但是想让青年喜爱传统,特别是愿意投身非遗的传承和保护,需要学会与年轻人对话,实现与当代青年文化的“交流”。如今,堆谐表演中不乏众多青年的身影,他们不但传承文化,更是用丰富的方式在各种平台上展示推广。

这不是个别现象。在各大网络平台,许多传统文化爱好者都有自己的传播渠道,致力于推广自己的兴趣爱好,许多曾经小众的乐器、艺术形式,在青年一代的创新演绎之下,也逐渐圈粉。传统文化和当代青年不断“交流”,各种非遗也在这种交流中被赋予了时代内涵,收获了更广阔的受众,有了更深厚的文化积淀。

文化在交流中焕发新彩,在交流中发展繁荣。只有常怀包容之心、学习之意,切实开展文化交流对话,汲取各类养分,才能让文化之树常青。

徐驭尧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大学录取通知书美在“上新”更在“上心”
下一篇:努力把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