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人大硕士盗取学生信息背后,何为真正的“善”

2023-07-05 10:44:11    红网

近日,“人大研究生泄露全校学生个人信息”的新闻引发了网友的讨论和愤怒。据报道,7月1日,网传中国人民大学(以下简称“人大”)一硕士毕业生在校期间盗取全校学生照片等个人信息,分门别类制作成“颜值排行榜”。2日下午6时,中国人民大学回应称,学校已关注到我校部分学生信息被非法获取的情况,对此高度重视,第一时间联系警方,目前正积极配合警方等相关部门开展调查。

对此,众多网友感到十分震惊,一个名牌大学的高材生居然运用自己所学的技术知识去“作恶”,使得上万名学生的信息被任意滥用,这些无辜受害者的痛与惑不断拷问着大学教育的意义和目标。这里涉及到两个问题,一个是学历和能力的辩证关系,一个是学历和善的辩证关系。关于第一个辩证关系,这里不用我详细阐述,这位高材生的所作所为已经证明了他的技术能力。是的,当前社会,学历的确是提高个人能力的重要途径,所以我们对于学历还是要有敬畏之心,而不能去迎合所谓“读书无用论”的谬论。

与此同时,当我们把问题转向第二个时,毫无疑问,就这则新闻来看,这位名校研究生显然没有实现我们当下的教育目标:立德树人中的德字。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教育,有着这样一段掷地有声的论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德就一个字,分量却比什么都重,这也让我想到了苏格拉底的那句经典论断:美德即知识。

如果我们把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字面化理解,那么这句话的意思好像是,一个人只要拥有足够多的知识,那么这个人就会获得高尚的品德了。所以,现实社会中我们往往对于名校毕业的学生充满仰慕和期待。通常在我们看来,通过名校的良好人文环境熏陶和一流大师的知识传授,这样的学生,想当然是一个德才兼备的君子,是有着良好人格的“善”的代表,是我们青年中的楷模。

然而,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信息越来越公开化、透明化,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让我们发现世界的多元化。同时,在情绪为先的“后真相时代”下,善恶也变得越来越难以轻易判断。于是,我们会突然发现过往我们对于某些事物的固定认知,其实并不符合实际,这时我们对于新闻中不符合大众心理期待的消息,会感到异常的愤怒。就像“人大研究生泄露全校学生个人信息”的这一则新闻,我们对于名校的想象光环顷刻化为泡影。如果接受一流的教育,我们还是不能获得良善的品格、谦逊的风度,那么我们还能通过什么渠道去过一种“善”的生活?

实际上,如果仔细阅读《柏拉图全集》就会发现,苏格拉底的本意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粗浅。在苏格拉底完成论述“美德即知识”的重要论断时,他是基于“无人有意作恶”这一出发点的,一个人之所以作恶那是因为他不懂得“善”的知识。所以苏格拉底是高度重视教育的作用,力图通过教育来提高人的修养和品格。他还说过:世上只有一样东西是珍宝,那就是知识;世上只有一样东西是罪恶,那就是无知。

这样看来,我们不妨再反思一下“人大研究生泄露全校学生个人信息”这则新闻,如果苏格拉底的论断是正确的,那么这位接受着一流教育、拥有着专业技能的名校高材生为何还是“作恶”了?

当我们把思维与苏格拉底保持一致时,我们就会发现这位高材生显然是“没有”知识的。因为在苏格拉底看来“知识”即“善”本身,这位高材生虽然精通于技术的运用,而并不懂技术本身是服务于什么的。而当下我们已经有高校设置这个专业了:科技伦理。

在世俗大众的通用口语中,似乎有用才是知识,没有用就不是知识。于是如果让一个家长给孩子选专业,在工程技术类和科技伦理中,他大概率会毫不犹豫地为孩子选择工程技术类专业。这个本就无可非议,如果孩子通过工程技术学科的学习能够更好地提高家庭收入,从而获得更好的生活品质,那岂不就是一种“善”吗?

是的,不可否认,较好的收入的确是美好生活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可是当我们亲眼见证科技的误用给现实生活带来消极影响的时候,我们还能随意质疑“科技伦理”这类专业的“有用性”吗?事实证明,这同样是我们获得良善生活不可缺少的知识。

由此可见,真正的“善”永远是保持对知识的敬畏,对学问的尊重。就像苏格拉底一样,当德尔菲神庙说苏格拉底是雅典最智慧的人的时候,苏格拉底遍寻答案,最后才发现那是因为他认识到自己是“无知”的,他还要很多知识要学,才能更好地过上“善”的生活。

(王焱)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大学录取通知书美在“上新”更在“上心”
下一篇:努力把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