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点菜先得关注饭店公众号,想停车缴费也必须关注公众号才能实现……如今,本是为了节省消费者时间、替商家降本增效的网上扫码服务却因为商家“夹带私货”变了味。对此,中国消费者协会近日表示,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反对强制关注公众号”消费监督工作。消息一出,不少网友点赞支持:早就应该这样了。
“霸王式”扫码乱象让人们看到部分商家为了商业利益而置用户体验和权益于不顾。用户被强制扫码关注公众号,商家就有了更多机会推送广告、宣传产品;消费者被强制索取手机号、性别、生日等大量个人信息,商家就可借助电话、短信等更为私人的方式精准触达“私域流量”;大量私人信息被第三方平台获取,就会面临着被“二次倒卖”的风险,由此还可能滋生出黑灰产业链。“霸王式”扫码的操作俨然已经脱离了数字化服务的初衷,以霸王逻辑倒逼消费者让渡自主选择的权利。
事实上,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不得设定不公平、不合理的交易条件。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新修订的《互联网用户公众账号信息服务管理规定》提出,未经互联网用户知情同意,不得以任何方式强制或者变相强制订阅关注其他用户公众账号。但从现实来看,商家因强制扫码被判侵权的案例还是少数,多数消费者出于成本考虑往往不会“较真”维权。应该说,此次中消协发文为消费者举报此类问题开通渠道,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推动消费者主动维权,同时提出的支持消费者诉讼、提起消费民事公益诉讼等方式,很务实,对于维护消费者权益也很有针对性。但关键还要在具体落实过程中以降低消费者维权成本、提高维权效率为目标,让消费者维权之路更加顺畅,例如可以将提起公益诉讼的主体规定由消费者个人变为有公益诉讼职能的相关检察院进行代表。
面对“霸王式”扫码这一社会顽疾,要想从根本上治理,也不能单靠事后群众举报和起诉,还需要更多部门联合行动,防患于未然。例如,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日前修订发布《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用实打实的“一键关闭”保护用户免遭弹窗骚扰;工信部则针对以高灵敏度“摇一摇”等易造成误触发的方式诱导用户操作的网络弹窗和开屏广告等做出具体规范。这些规定和做法都是维护消费者权益的主动作为,且有效提升了消费者的使用体验,减少了信息泄露的可能。此外,针对一些因强制扫码不慎泄露用户信息甚至是恶意贩卖个人信息等违法行为,相关部门不能只限于约谈整改及罚款,更重要的是从法律层面进行权威鉴定,并依法予以惩罚,如此才能让不良商家忌惮。
在如今的移动互联网时代,随着个人信息保护意识的提高,消费者越来越不愿意以隐私换取便利。有鉴于此,商家要想实现长远发展,应始终本着为消费者服务的宗旨,提升服务质量,避免出现违法违规行为。相关部门则更应化被动为主动,多管齐下有效治理“霸王式”扫码乱象。
米江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