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晚,高考成绩公布,四川考生袁帅考出711分的好成绩。袁帅的妈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家长不要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孩子身上,要有独立空间,只要过程努力了,不要太在意结果。
袁帅妈妈的这番话引起了网友的激烈讨论,有网友认为这是“胜利者的谦辞”,根据“成王败寇”的原则,她“说什么都是对的”;也有网友认为个人经验不能代表整体,“该鸡娃还得继续鸡”。以上说法自有其道理,均带有一定的现实依据。
袁帅妈妈的这番话究竟是对是错,是否适用于大多数人,笔者在这暂且不去讨论。不过,这番话确实为如今的家庭教育留下了值得深思的空间。在笔者看来,人生的道路终究要由自己去经历,父母不可能进行永远地守护。既然如此,何不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适当“留白”,给他们留下一定的空间,让他们去寻找自己心中的那束光?
想起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张雪峰评新闻学专业”,说是“孩子非要报新闻学,就将他打晕”。诚然,相对于理工类的热门专业,新闻学的就业前景确实不容乐观。但这种功利主义的考量方式,仅适用于那些对专业没有太多特殊情感的人,却挡不住抱有新闻理想的“偏执书生”。对于其他所谓的冷门专业亦是如此,考生在进行志愿填报时应当相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家长在指导孩子进行生涯规划时,也应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见,须知“一生爱好是天然”。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主要起到的应是陪伴作用。家长要能够将孩子视作具有独立思维的个体,与孩子保持适当的距离,进行适当的沟通,而非将其视作执行意志的附属品,对其进行指令输出。但生活中,部分家长会认为自己的经验可以完全套用在孩子身上,并对孩子持有高度的控制欲,如《种树郭橐驼传》里所写的一般,“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更有甚者提前为孩子规划好既定的路线,要求孩子按照其设定好的路线来走。但是,“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最终只会换来“虽曰爱之,其实害之”的不良后果。
从现实来看,很多进行“鸡娃教育”的家长,也仅仅是被周围的多数意见所裹挟着,他们并未认真全面地了解过大学的培养模式,也没去关注具体的某个专业到底是什么情况,仅是抱着“不能输在起跑线”的想法,将孩子一路“填鸭”。直到孩子考上大学,在其选择院校及专业时,出来“指点”一番,软硬兼施,使孩子选上了“别人口中的热门专业”,之后便认为“万事大吉”。在此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孩子,由于长期受到家长的管束,进入大学后因为各种信息不对称以及对专业本身不感兴趣,容易变得一下子失去方向,而此时家长已经对其全面放手,甚至认为“大学生活很轻松”。长此以往,学生可能会产生厌学情绪甚至出现心理问题,而这本来是可以避免的。
路漫漫其修远兮。孩子的未来道路不应是提前修建的轨道,也不是预设的程序指令,而是浩瀚无垠的原野,能让他们自由奔跑。
(张茂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