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严守耕地红线,端牢中国饭碗

2023-06-26 10:32:13    人民网

6月25日是第33个全国土地日,今年的主题是“节约集约用地严守耕地红线”。今年我国将继续强化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保护理念,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让每一寸土地都成为丰收的沃土。

耕地红线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底线,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数据显示,我国耕地总量已连续两年实现净增加,两年增加面积累计超过200万亩。目前全国耕地面积达到19.14亿亩。对于一个超过14亿人的国家来说,解决好吃饭问题,是头等大事。从这个角度来看,继续强化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促进节约集约用地,严守耕地红线,是丝毫不可懈怠、时刻不能松劲的“国之大事”。

节约集约用地,严守耕地红线,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自己饭碗的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诚然,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粮食产量已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然而,无论是从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波动的国际市场还是人多地少的内部资源环境承载力等维度考量,“什么时候都不能轻言粮食过关了。”相反,要通过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签订耕地保护“军令状”,全面落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等手段,来守护好脚下的每一寸土地。

节约集约用地,严守耕地红线,还要结合实际问题,以案警示,以案促改,以案彻改。近年来,面对我国耕地保护实践中出现的一些新苗头、新问题,中央和地方不断丰富治理“工具箱”,提升治理水平,强化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通过完善法律、提升技术、严格执法督查等手段,发现、曝光和处理了一批典型犯罪,并督促整改。例如,部分地方“顶风”侵占耕地挖湖造景、超标准建设绿化带和绿色通道;一些市县政府及其部门非法批地、违法征地、主导推动违法占地;一些地方补充耕地不实,有的甚至弄虚作假,等等。此外,现实中也有部分地区出现了耕地“非粮化”“非农化”倾向。种种行为,严重冲击着耕地红线,损害了人民群众和整体生态环境的利益,更危害着国家粮食安全。针对这些群众举报和执法督查发现的问题,必然要一一强化跟踪治理,以案警示,促改彻改。

节约集约用地,严守耕地红线,保数量的基础上,更要提质量。耕地保护本身就是生态保护的一环,需统筹好保护和发展两个方面。数据显示,我国六成左右耕地质量并不高。《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中提到,从2023年起,启动已建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全国每年平均将改造提升3500万亩高标准农田。要藏粮于地,也要藏粮于“技”。各地要拿出智慧,积极联合相关机构和农民,通过土地平整、土壤改良、建设水利设施、农田输配电建设等手段综合施策,守护好耕地红线,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赋予土地更丰盈、更持续的生命力。

守耕地,实仓廪,安天下。手里有粮,心就不会慌。节约集约用地,严守耕地红线,应当是每一天的自觉和行动。期待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和广大群众一起,拿出担当作为,以节约集约用地,促进高质量发展;以严守耕地红线,端牢中国人自己的饭碗。

 林风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杜绝“小病大修” 关键在于改变家修作业模式
下一篇:以学促干,鼓足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